汉印流传下的,见过多个“假司马印”,“军假司马”,“诏假司马”,一直猜想可能是“假”就是副职的意思。今天百度了一下,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摘录一些知识点如下:
假司马
: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余类此者甚多,如假候,即军候(军曲候)的副贰。
司马
: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诗·大雅·常武》:“王(周宣王)谓尹氏(太史),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准浦,省此徐士。”毛传:“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有大司马、少司马。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卿大夫亦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据《汉旧仪补遗》记载:“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汉代通官印均为方形,边长为汉制一寸,也就是现在的2.3厘米左右。
关于“假司马”一名,“假”在秦汉官印里本有代理、暂摄之意,即“代理军司马”,此官名最早出现在《汉书》卷六九列传第三十九《赵充国传》中:
“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在西汉时当并非常设之官。而在《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里,“假司马”出现的次数就更为频繁了,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就以六百石的兰台令史转为假司马出使西域,并因功升为军司马。《后汉书》卷一一四《百官一》:“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由此可见到了东汉,直至魏晋时期,假司马就变成了常设官职,是军司马的副职,或称军假司马,其级别比军司马低一些,军司马秩为比千石,假司马应至少为六百石,属于军队的中级领兵武官。
从出土和传世官印来看,在西汉像假司马这一级别官印的标准钮式是薄瓦钮,就是印台上的钮如薄边覆瓦状;到了东汉,标准钮式就变成了厚瓦钮,就是瓦的边很厚,穿孔小,钮为长筒形,字的刀口呈宽V形;而在魏晋时,标准钮式是钮的面宽变小,穿孔小多为半圆形,字的刀口呈窄V形。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此印的钮式和印文风格有魏晋官印特征,由此可知此印的年代应当在魏晋时期。
1972年河南孟津曾发现一窑铜印,其中有“军司马印”(20枚)、“军假司马”(619枚),以及“部曲将印”、“别部司马”等印。据考证,这些官印所属之官均为“大将军之属官”,《后汉书》有不少记载。
另:古代战争中,战车不管如何先进,它的机动性还是受地形道路限制,所以,行军需要队形整齐;交战也一样,严谨的车阵是士兵依托的基础,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独自前进或后退。在战国时期,晋军首先特设“司马”一职,专门纠察队列秩序,这也是“司马”一姓的来历。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急!历史或考古学家来。诏假司马是什么官职?】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