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智慧也是德行

 2024-12-16 17:42:01  阅读 419  评论 0

摘要:远古伏羲演八卦提出“天为阳、地为阴、中间为人”;中古《黄帝内经》强调“人之肌理”与“天之规律”的“合一”;近古孔子讲“仁”,即“从二”,“从天”、“从地”,未提“从人”,可理解为人类要尊重天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

远古伏羲演八卦提出“天为阳、地为阴、中间为人”;中古《黄帝内经》强调“人之肌理”与“天之规律”的“合一”;近古孔子讲“仁”,即“从二”,“从天”、“从地”,未提“从人”,可理解为人类要尊重天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演绎。“天人合一”是智慧的体现,也是德行的彰显。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谐平衡的智慧。《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只有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维持平衡,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肆意破坏环境、盲目掠夺自然资源,就可能破坏平衡,从而付出代价。这一道理被历史反复证明。比如,安史之乱后,黄河上游放牧大增,植被保护不力,导致黄河输沙量大大增加、河床上升,河患频发。又如,几十年前,受制于资源短缺和发展的紧迫性,一些地方实施了“向山要地”、“向海要田”这类违背自然规律的举措,招致严重自然灾害;近年来,开始“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不仅带来生存条件改善,还使得经济效益增加。再有,当前很多城市正在打造“海绵城市”,此举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防洪抗洪能力,还有助于有效利用水资源,确实是人与自然和谐、有机统一、和谐平衡的良策,势必为未来的环境改善产生裨益。由此可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维持好人与自然的平衡,才能使得人与自然相得益彰,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智慧。

“天人合一”,彰显了为民的情怀与德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比如,厦门鼓浪屿、塞罕坝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还大大有利于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反观祁连山、滇池、洱海等地环境破坏现象,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恶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得群众环境获得感降低。党和政府对此类事件予以高度重视,花大力气督促整改,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崇“绿水青山也是幸福”的理念,这种坚决的“取舍”抉择彰显的是坚定的为民情怀。

天人合一”是智慧也是德行

“天人合一”充满着辩证的智慧:人作为“天人”这一整体的一部分,既要尊重“天”这一部分,也要发挥好自身这一部分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改造“天”这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这就是哲学上说的辩证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天人合一”也彰显情怀,是一个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它既是对“天”、对自然的情怀,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因为它超越了部分人的、短视的、纯物质的追求,关注的是全人类的、可持续的、全方位的发展。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也是善待自然、“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与德行。只有在这一智慧与情操的指引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才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天人合一”是智慧也是德行】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602808.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606秒, 内存占用1.98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