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养兴趣是前提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也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力,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该如何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充分挖掘课本资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内驱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觉从“要我读”转变到“我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讲到名家名篇时,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作家及他们的家庭婚姻、人生际遇、生活情趣、创作风格等,让学生有主动了解的欲望。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设置延伸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杨绛先生的《老王》,他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小人物,短短几百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下层劳动者形象。他生活贫苦,以蹬车为生,却因眼疾致生活困顿,后在作者的帮助下眼疾有了改善,但仍是食不果腹。可在临死之前,他还不忘答谢作者的救助之恩,他的善良厚道、知恩图报让作者的心理感到惭愧不安。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在杨绛的笔下,同样有着和老王相似的“小人物”,他们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杨绛同情他们,给他们关爱和帮助,即便是我们认为是“坏人”的形象,杨绛也不大加指责、严厉贬讽,而是在调侃中寻找一种淡泊的乐趣。请你在课外阅读《顺姐的“自由恋爱”》、《黑皮阿二》、《记吴必》等文章加以说明杨绛的这一作品风格。这些问题作业是老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强大的诱惑力促使孩子们主动查找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它会引领学生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中。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好的读书环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好多学校现在特别重视自己的校园文化,通过建设以“书香校园”、“书香课堂”等形式的主题活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当然,阅读需要氛围,为了积极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开设读书课。学校可以在每周固定时间设置为读书课,读书课时间不能干其它事情,如上课或者写作业等,这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自由读书时间,不能被剥夺和占用。
2.办好班级的图书管理角。每个班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由班主任或同年级老师共同商议并推荐读本,有多少个学生就推荐多少本书,每人带一本,就是几十本书,孩子们自己带书,自己管理书籍,定期更换,方便阅读。
3.通过校园挂横幅、大屏幕显示,在走廊或者橱窗里张贴宣传标语或读书名言等方式,营造校园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无处不感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的重要性。
4.做好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借阅等工作。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室,怎样充分做到为学生服务,做好学生的图书借阅,需要图书管理员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让图书室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让校园像开满花儿的公园一样,到处飘散着芳香。
二、传授方法是关键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课外阅读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有人会说,读书谁不会,照着文章念不就行了嘛。读,也分很多种。比如跳读、速读、朗读、慢读、精读等等,学生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为搜集资料,可以选择跳读;为娱乐消遣,可以选择速读;为欣赏品味,可以选择朗读;为积累运用,可以选择精读。当然有时可以联合使用。中学时代,正是需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的时候,如果只是死板的运用一种读书方法,怎么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籍长廊?感受他人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领略大千世界的美好风光?丰盈自己的修养和灵魂……
其次,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和解答,才能对所读书的内容理解、消化和吸收,否则只会陷入迷茫。对于中学生来说,一定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
再次,要培养学生勤记的习惯。书读的多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个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的片段 ;可以对所读的地方进行圈点批注;可以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可以写读后感、评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积累学生的素材。长此以往,在读书,甚至是写作上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提高。
三、开展活动是手段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有惰性,要想让课外阅读常态化,让课外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老师就必须想办法定期开展不同的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加强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首先,可以开展展览学生阅读笔记的活动。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少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摘抄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在班级、同年级、全校中展示学生自己的读书笔记的同时,也从他人的笔记中学到不同的读书方法、思维,从而收获更多的读书感悟。
其次,可以开展办手抄报、黑板报等活动。在学校、老师的倡导和组织下,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与读书有关的小资料、读书名言、读书心得体会、名文摘抄、好文共赏等,定期完成读书手抄报或黑板报。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拓宽阅读视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再次,可以开展读书交流课、汇报课、推荐课等。通过不同的阅读活动,可以保持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指导训练。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但很多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来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以读促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让学生去读、去悟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课堂上要给学生多读的机会。
请点击输入描述
二、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
学生阅读理解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师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精心组织好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程序。注重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阅读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悟阅读方法。如四年级关于分段的阅读教学,着重要渗透两种基本方法:
一是根据内容划分;二是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根据内容划分,要给学生讲请,一篇文章有数个自然段构成。自然段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可划为一个结构段。当然,如果一个自然段独立了讲了一个意思则可以独立划成一个结构段。根据文章表现形式划分,要给学生讲明:不同形式的文章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其次,鉴于不同年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彼此间紧密联系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注意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做到各知识点的前后衔接,做好阅读方法的拾遗补缺与强化渗透。
第三,有了阅读方法的渗透,还需要适时进行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阅读方法,也为进一步的阅读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请点击输入描述
三、加强阅读实践是保证
如果把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则前者是领悟方法的阶段,后者是应用方法的阶段,也即实践运用的阶段。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离不开阅读实践。教师对实践活动应有全面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机会。比如利用新旧知识之间总是有联系的特点,合理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预习课文,可以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识字、理解词句、分段、归纳段意)。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阅读实践,课堂上教师注意多进行阅读点拨、引导,也可以起到直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作用。而课后阅读则犹如实战,是检验和巩固学生阅读所学的好时机。一篇篇的课外读物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答。如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阅读能力能否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