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的教育综合知识笔试的考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的考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这一部分中,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多以识记类型的题目为主,难度并不大,那么下面我们就来通过相关例题,帮助大家进行初步的学习。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层面中( )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答案C。解析: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各家都有各家的说法,有的详细,有的简略,各有各的侧重。如果对这些定义进行概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标准。其一,心理健康即是心理的正常状态,非病状态。如果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那他就是健康的。这一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底线标准,是个较为客观的标准。其二,心理健康即是良好适应状态。个体和环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如果个体的心理状态能适应自身以及环境的种种变化,那么他就是心理健康的。这是个很具有现实感的标准。其三,心理健康必须符合更为理想状态的标准,比如负责任的、成熟的、勤奋的、能够爱和被爱的、独立的、智能良好的,等等。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心理素质的标准往往就是根据这一层面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而来的。故本题选C。
2.学生出现的偷窃和欺骗等行为属于( )。
A.情绪障碍 B.性格障碍 C.行为障碍 D.认知障碍
2.答案C。解析:情绪障碍指正常情感反应的夸张、混乱和减退。断定情感反应是否正常或病态,需根据情感反应强烈程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符情况断定;性格障碍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患者因此而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行为障碍是各种心理过程障碍的结果,可由各种原因产生,可观察到的个体活动异常;认知障碍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题干中,偷窃和欺骗等行为为可观察到的个体活动异常,属于行为障碍,故答案选择C。
3.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
A.焦虑症 B.依赖型人格障碍
C.抑郁症 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3.答案D。解析:选项A,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选项B,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
选项C,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症的表现:
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选项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悖德型违纪型和无情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故此题选D。
4.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也没有勇气向老师请教问题,此时老师可采用( )来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
A.惩罚 B.强化法
C.行为塑造法 D.示范法
4.答案BCD。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暂时隔离法和自我控制法等。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性行为。根据这一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运用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也是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教师以一步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也可以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进行表扬,还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回答问题的学生来影响该同学。而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该学生并无不良行为,运用惩罚法极可能会使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更远。
5.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重点应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治疗性辅导为主。( )
5.答案×。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而不是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题干所述错误。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学生心理健康考题汇总】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