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中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口诀如下:
“向导至尊,正因机智”,"陶行知正而疏导一连的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这句顺口溜来记忆这八大原则,“陶行知”即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和“守纪律”即正面教 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德育规律的体现,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一定阶级、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则、长善救失、笃志、自省、锻炼意志等原则。宋代朱熹主张知为先,行为重,积极教育与消极预防结合。
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代表一定的阶级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视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对人不仅“听其言”,更重视“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而且采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原则。
孟轲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和培养,主张一个人要有作为,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炼。
荀况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劝学》)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则,《学记》早就指出“禁于未发之谓豫”。
后来(见程颢、程颐)也说“以预为先”朱熹主张知先行重,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语类辑略》)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像时雨春风之于花木一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对宋明理学,都强调实行、实用等实践原则。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什么是德育?德育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