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2024-12-14 08:03:01  阅读 187  评论 0

摘要:1、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从源头抓起,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在组织修订城市规划设计标准,进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时,应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各地气候特点和气候承载力,降低城市气候脆弱性。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城乡建筑和公

1、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从源头抓起,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在组织修订城市规划设计标准,进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时,应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各地气候特点和气候承载力,降低城市气候脆弱性。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以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在此之中,气象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以社区和高影响区域为重点,开展城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善致灾临界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并实时更新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引发的城市内涝、交通安全、大气污染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安全与发展的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精细到灾害风险隐患点的分灾种风险评估等。

2、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增强城市应急响应、救灾能力。各城镇应建立应急预案,一旦有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启动应急响应后各相关单位按照预案要求,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同时,在灾害发生后,应及时调查灾情,采取补救措施。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将灾情信息及时收集回来。应加强预警信息共享,有效拓宽民众获取防灾减灾信息的渠道。气象部门要发挥“发令枪”和“消息树”作用,加强与水利、国土、城市运行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气象灾害多部门预警联动机制;推进城市气象灾害保险制度;探索重大气象灾害停课、停工等制度。

3、切实提升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应全民参与,增强灾害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惨痛的教训一次次警醒我们储备必要的科学常识和自救知识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知识储备不足、自救互救能力较低已经成为抵挡灾害的“硬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工矿企业职工等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因地制宜,组织民众进行灾害演练,模拟灾害现场,积累实战经验。各级气象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体系,继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鼓励社会企业、组织和志愿者等参与,将气象防灾减灾之声传遍城镇各个角落。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低洼地区内涝应该如何应对?

而许多城市制订城市规划时偏重对大江大河洪涝灾害的预防,忽视了对强降雨引起城市内涝的预防,对防治城市内涝灾害所订的标准很低,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大部分城市都位于平原或盆地之中,虽然市区面积并不大,但周边广大面积的山区集雨都汇入城市排洪通道,若遇强降雨,由于市区排涝标准低,极易发生城市内涝。如一些城市在制订排涝规划中,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内河不漫溢"。五年一遇设计暴雨参数为24小时暴雨量167mm,6小时暴雨量114mm,1小时暴雨量60.6mm。同时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不能同步,城区地下管网及排水河系建设不配套,城区排灌、雨污不分,城市防洪排洪能力弱。此外,近年来许多城市未经水行政部门批准,擅自改道,缩窄,甚至填埋河道,造成"断头河"、"瓶颈河",违章建设,挤占河道,在河道上搭建修房,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河道淤塞严重,减少过水断面的现象严重,原有的排洪河道被封堵、占用,新的排水体系又不健全。由于城市市区各条内河的河底高程相差很大,一旦出现强降雨,虽然所有的排涝设备都打开运行,低洼地带的洪水仍然无法快速排泄,导致大雨大涝、小雨小淹,带来巨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极端天气频发,有效应对强降雨等异常气候对我国各地城乡内涝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刻不容缓。建议:

1、制订国家级防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内涝应急标准预案。应科学制订强降雨应急预案,把强降雨列为与强台风等一样的自然灾害来预防,在预案中对城市排涝系统综合治理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检查各省市努力提高各城市排涝标准,应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调整排水规划,多方位、多渠道、多系统综合治理,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整治。建议由水利、水文、城建、交通、道路、勘测、园林、气象等部门的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各城市城区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统计,包括各条内河河底、道路、建筑物底部等处的高程、历次洪水淹没高度,地下排水管网体系,不同等级的暴雨、洪水可能威胁到的单位和居民情况等,综合形成永久性的基础资料库,并定期进行修正和补充,为排水规划、防涝标准制定、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2、大力推广雨水收集系统,化害为利。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强降雨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可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对缺水城市来说可以充分利用雨水,化害为宝。这方面日本东京的成功经验借得我国借鉴。国内也有不少城市的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已改造完成,为雨水收集系统提供了设施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如太原、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已在推广雨水收集系统。建议在借鉴其他国家治理城市内涝成功案例和总结我国部分城市推广推广雨水收集系统经验基础上,选择一些较好的案例在全国推广。

3、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法律手段,依法治理河道。应责成各级地方政府专门财政每年都有安排经费对城市内河进行河道整治。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政府由于急功近利思想,忽视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严重后果。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半途而废。对此类未按计划完成的清淤、扩宽工程,应强制依法执行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依法清障,恢复、加大河道行洪能力。早在1988年,国家就颁布了《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应责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地方性河道管理实施条例,理顺各城市内河管理的隶属关系,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4、建立城市蓄洪区,实行老旧社区排水沟改造。在旧城改造和新建城区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区蓄洪区的规划设计。在城区的老旧社区低洼地带无排水沟处开挖排水沟,已有排水沟但太小或未与内河排水沟相连的应进行疏浚排水沟和适当扩大后并与内河管道相连,在常遭水淹的地方应备有抽水机抽水以防内涝。对城市现有仅存的湖泊、沼泽地、池塘及内河等一切能缓解城市内涝的地方进行严格的保护,严禁蚕食。在道路露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时,优先考虑使用透水性好的材料。

5、提高各地市水库的安全系数,挖掘水库拦洪削峰潜力。对各地市的水库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属于病险水库的应立即督促地市做好防险加固工作;更新改造水库闸门调控设备,缩短设备操作时间,提高水库调度的科技含量。做好库区极其上游流域内水情、雨情监测和预报,为水库科学调度提供详细的预报信息,为在最佳时段腾出库容赢得时间;与内河水位高峰期错开,根据内涝情况适时开关闸,挖掘出水库的拦洪削峰潜力,尽量避免雪上加霜。同时,要加大各城市内河与各大江大河水系连接处排涝站的防洪力度,增加排涝站的设备设入以加快强降雨时的排水速度,降低内河水位,以有效阻止内河河水倒灌。

6、高层建筑地下层应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由于目前各城市高层、多层建筑不断增加,地下建筑也同时增加,而地下建筑在设计时往往忽视了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造成重大损失,各地已出现惨痛教训。因此,在地下层设计时应设置防御涝水倒灌装置。

遭遇强降雨时,市内的地道桥、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其他低洼地带都比较容易发生内涝,针对不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措施,具体如下:

1、步行外出时

强降雨来临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建议乘坐公交车,因为公交车底盘高,涉水能力比普通私家车强一些;在马路上行走时要注意路况信息,避开积水和交通不畅地区,远离有漩涡的地方;

要尽量避开路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电动车等有可能带电的物体,以防触电;如果有电线落入水中,应当立即远离并放置警示标识,及时拨打110;雨下的大且急时,最好在坚固的建筑物内避雨,且尽量往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险,不要在涵洞、地道桥低洼区、地下通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停留。

2、开车外出时

开车遇到有积水的道路,应密切关注警示标志,尽量绕行,切忌冒险涉水。雨中行车时要打开大灯和双闪灯,注意与前面车辆保持较大车距,以防涌浪及带起的水花进入发动机,造成车辆熄火。车辆最好沿着前车走过的路线行驶,以免水中遇到障碍。

如积水漫过车轴,千万不可继续行驶;车辆受困时要及时熄火,并拨打求救电话,主动逃生。

3、家住低洼地区及危旧房屋时

强降雨来临时,处于低洼地区的居民可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防止积水浸入屋内。一旦室外积水漫入屋内,要及时切断屋内电源与气源;如果积水持续上涨,不要在屋内停留,要迅速撤离,避免落入水中。

扩展资料

城市内涝的成因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不容易形成积水,例如苏州、无锡等老城虽然是水乡城市,但是因为老城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不怎么容易形成积水。而城市范围内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区,就容易形成内涝,城市建设用地选择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非常重要,如果选择在低洼地或是滞洪区,那降雨积水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中国气象局—什么是城市内涝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568215.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1328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