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4、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5、一毛不拔形容十分自私吝啬。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二、《荀子》中的成语
1、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2、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3、后发制人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荀子·议兵》: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4、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三、《韩非子》中的成语
1、吹毛求疵求,寻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2、道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3、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试题练习(单选)1.下列典故出自于《孟子》的是( )。
A.老马识途
B.箪食瓢饮
C.一毛不拔
D.吹毛求疵
答案C。解析:老马识途、吹毛求疵出自于《韩非子》,箪食瓢饮出自于《论语》。故本题答案为 C。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2022公共基础知识:古籍中的成语典故】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