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判断正误:2018年某省小麦产量为7867.6万斤,2000年为1988.2万斤,1980年为489.7万斤,则2018年该省的小麦产量相较于2000年以及2000年较1980年均翻了接近2番。
细微之差就在于接近一词只能表示刚刚小于之意,不能表示刚刚大于之意,由此足见资料分析中也需要细心辨析相关词汇。那么刚刚大于之意应该用哪个词语呢?如果大家平时多关注政府文件的新闻报道,就会明白常用突破一词表示刚刚大于之意。如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来表示我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这对于我们写申论文章也有启发性,足见政府文章用词之严谨。
我们以资料分析的一段材料为例:
2018年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时间利用的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48580人。结果显示,受访居民在一天的活动中,有酬劳动平均用时4小时24分钟。其中,男性5小时15分钟,女性3小时35分钟;城镇居民3小时59分钟,农村居民5小时1分钟;工作日4小时50分钟,休息日3小时19分钟。受访居民有酬劳动的参与率为59.0%,其中城镇居民53.1%。受访居民无酬劳动平均用时2小时42分钟。其中,女性3小时48分钟;农村居民2小时39分钟;工作日2小时34分钟。受访居民无酬劳动的参与率为70.2%,其中男性55.3%。
我们平时做题时会看材料结构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所需信息。但是,又有多少人审视其中的行文脉络和撰写逻辑呢?如这段文字,第一句介绍说在全国开展时间利用抽样调查,接着从是否有酬劳、城镇农村、性别、工作非工作日四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这样的分析会更加全面、深刻。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综合分析思维:看待问题,不是从单一角度,而是从多个角度入手,才能让认识更全面、更立体。所以,做资料不仅是资料分析的提升,更能从宏观思维上进一步启发我们对行测主旨观点题、申论甚至面试综合分析题的学习。
同样我们以资料分析的一段材料为例:
2016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稳步增长,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万项,成交金额11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1亿元。合同成交金额占全国GDP的比重继续增加,达到1.53%。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56万元,同比增长35.9万元。
此文段开头提出技术市场交易额稳步增长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后面通过成交合同数量、成交金额、成交金额占GDP比重及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以数据事实进行论证,更有说服力,这不正是申论文章写作之法吗?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资料分析的材料本身就是统计部门、研究机构等对特定领域的发展概况撰写的文章,就会体现专业人士写作的逻辑思维。我们就可以从中借鉴写作方法,优化申论答题的内容。
总结通过以上对资料文段的分析,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在资料分析的备考中可以跳出资料审视资料,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思维联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备考有用,对于未来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点拨:新视角下的资料分析不只是资料分析】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