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资格证文化常识中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点

 2024-12-12 03:06:01  阅读 948  评论 0

摘要:文化常识部分的高频考点就是古代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

文化常识部分的高频考点就是古代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第一名叫会元。

初中教师资格证文化常识中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点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学校制度主要有: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乡学:与国学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初中教师资格证文化常识中古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点】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536442.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410秒, 内存占用1.99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