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八章:无之以为用

 2024-12-11 20:42:01  阅读 888  评论 0

摘要: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本章文本以帛书乙为底本,并参照帛书甲本和传世本对底本作了校订。本章继续阐述“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有两大内涵:一是“对立面始终存在”;二是“对立面互相转化”。“对立面始终存在”又表现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本章文本以帛书乙为底本,并参照帛书甲本和传世本对底本作了校订。

本章继续阐述“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有两大内涵: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八章:无之以为用

一是“对立面始终存在”;二是“对立面互相转化”。“对立面始终存在”又表现出两大特征:“共生共灭”和“既对立又统一”。

上一章,老子在横向上就“对立面始终存在”作了全方位展示,通过“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个维度,揭示了对立关系无处不在。本章老子以“有无”为例,进一步揭示了“对立面始终存在”的内在特征:“共生共灭”和“既对立又统一”。

什么是“共生共灭”?

老子举了个盖房子的例子。房子一旦盖好,就有了室内空间。若将房子拆了,室内空间也随之消失。房子是“有”,室内空间是“无”,“有无”共生共灭。

什么又是“既对立又统一”?

房子与室内空间,一有一无,形成对立;而两者又在提供住所这一目标下,实现了统一。房子提供了条件,室内空间发挥了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便是“有”与“无”的统一。

“共生共灭”与“既对立又统一”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只见“有”不见“无”,或只见“对立”不见“统一”。不知庐山真面目,得来岂不费工夫?

老子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表述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的作用少不了“有”,而“有”的作用则是为了成就“无”。“有”若不向“无”作延伸,就失去了“有”的意义;而“无”若没有“有”作支撑,也无法发挥“无”的作用。

——这是存在于一切对立关系中的辩证法。

“共生共灭”与“既对立又统一”

老子举了三个“有”“无”相辅相成的例子: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同一车毂,车毂中有圆孔,正好安装车轴。于是有了车轮,能为车所用。

卅(sà),三十的省写。毂(gǔ),车轮中间固定辐条的环形构件,中间留有圆孔,可以插入车轴。辐条是连接车辋与车毂的直条。当,相当于“在”,“当时”即“在那时”。其,代指车毂中间的圆孔,因孔是空的,故称“无”。“有车之用”,指车毂套上轴便成了一副车轮,可供各种车辆使用。

黏土加水和成了泥,做成了陶器。陶器中间是空的,正好可以装东西。

捻(niǎn),揉搓,这里指和(huó)泥。埴(zhí),黏土,可用于制作陶器。埴器即陶器。正因为陶罐中间是空的,才能用来装东西。

盖房子有门窗,打造了室内空间,可供人们居住所用。

凿户牖(yǒu),直意是做门窗,这里代指造房子。这是老子以点带面的表述手法。如“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走马”代指行军打仗,“以粪”代指在家种地。正因为房子里是空的,变成了室,才能够供人起居之用。

这三个例子中,没有“有”便谈不上“无”,没有车毂哪有毂中的孔?没有陶罐哪有罐中的空?“有无”共生共灭显而易见。

再者,“有无”的共同目标都在于“用”——用于造车,用于装东西,用于住人。为了实现最终用途,“有无”又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有”成了“用”的条件,“无”发挥了“用”的功效,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所以说,“有”的作用是创造条件,“无”的作用是达成目标。“有无”相互对立,但在达成目标中实现了统一。

利,指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用,指发挥作用。不具备条件,便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无法实现目标。

道理十分简单,但用起来却又未必那么简单。什么是“有”?什么又是“无”?面对具体问题,“有无”及其作用往往又显得不是那么清晰。

“有无”的丰富内涵——物、事、抽象概念一网打尽

老子是如何定义“有无”的?

让我们回到盖房子的例子。一片空地上盖了间房子,房子是有,室内空间是无。但如果房子盖了一半呢?只有半堵墙,这是“有”还是“无”呢?

老子对这一问题早有明确答案:房子铺上最后一片瓦的那一刹那,界定为“有”,之前的过程都界定为“无”。“有”和“无”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成”与“未成”。房子彻底竣工,谓之“有”,否则就是“无”。

老子又何出此言?

——“无,欲观其眇。有,欲观其徼。”

任何一种“有”都是有定义的,据此可以划出它的边界,谓之“欲观其徼”。“徼”,边界。而“无”往往看不见而无法描述,或相对模糊而难以表述,于是要通过它的反面“有”来确定,谓之“欲观其眇”。“眇”本义少目,双目一好一坏,以示对立,或代表对立面。

老子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首先定义了什么是“有”,因为“有”可以清晰表述;再通过“无”是“有”的反面界定了“无”;这样,即使“无”难以表述也无妨。

老子这种对“有”“无”的界定,不仅适用于“物”,也适用于“事”和各种抽象概念。

“桌上有苹果”是“有”,“桌上没苹果”是“无”。——“有无”指实物。

“饭做好了”,表示桌上放着四菜一汤,是“有”;反之,“饭没做好”,甚至已做了三菜一汤,都是“无”。——“有无”指事务。

“我想好了”,表示有了下一步的具体方案,是“有”;反之,“我没想好”,包括在二选一之间犹豫不决,都是“无”。——“有无”指抽象思维。

老子哲学中,“物”有着更为宽泛的概念。“道生万物”,这里的“物”,不光指山水花鸟,“光”是无形的物,“神”(灵魂)也是无形的物。“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是说“精”与“神”都是万物之一,为道所生。“挫其锐,解其纷”指道与力量同在,与智慧同在。力量与智慧也是万物之一,道与万物同在,谓之“玄同”。

老子的“无”不是没有的意思。房子没盖好,地上也还矗着半堵墙;我没想好,脑海里却早已思绪万千;饭没做好,但锅正炖在火上。

老子的“无”表示未成。十月怀胎,是生命之始,但界定为“无”,正如半鸡半蛋不是鸡而是旺鸡蛋。婴儿落地的一刹那,是生命之成,才界定为“有”。老子并没有用存在与不存在,或有形与无形来定义“有无”。

无处不在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可以是知识和能力:

常言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来。巨人的肩膀,就是已有的知识,是“有”,而未知世界是“无”,是大展拳脚的新天地。前人的智慧为后人的发现提供了条件,“有无”在创新与创造中达成了统一。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所长。人天生的灵性,是区别于他人的优势所在,故善用人者善取人,而无弃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有”,能见“有”谓之因材施用,不见“有”谓之对牛弹琴。知人善用并非易事,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有无”可以是产品和服务:

《蓝海战略》被誉为是自波特以来竞争理论中最具智慧的成就,但它并没有超越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是“有”。市场上稀缺的产品和服务,是“无”。从红海跨越到蓝海,无非是产品创新或模式创新,是“有”向“无”的延伸。

“拼多多”的平台并不比“淘宝”更有效率,物流并不比“京东”更为强大,但却在巨头垄断的市场缝隙中逆袭成功,靠的不就是模式创新?卖的是同样产品,走的是类似物流,却吸引了更多客户。凭什么?是“无之以为用”降低了买卖双方撮合的门槛,于是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市场。

“有无”可以是成败:

“失败”因为没有成事而往往被视作“无”。然而,古老的智慧却告诫人们,“失败乃成功之母”。“母”当然不会是“无”,“失败”不过是装扮成“无”的“有”。“失败”为人们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探寻未知世界指出了新的方向。已经尝试过且失败了,是“有”,没有尝试过,是“无”。成功就孕育在“无”之中,一次次失败意味着成功正越走越近。

反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咎莫险乎无敌,无敌自废其功。何以见得?——这世上除了道是绝对的,其他一切都是相对的。对立面始终存在,无敌终将迎来强敌!一路“无敌”,意味着离真正的对手越来越近,危险正迎面扑来。

“有无”可以是制度:

任何发展离不开人,美国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汇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长期发展的人才战略,海南自贸区肩负着制度创新的使命,去探索能吸引世界各国精英的制度环境。这一战略下,世界各国可借鉴的制度是“有”,独具特色的制度创新,是“无”。“有”与“无”在吸引世界人才的目标下实现了统一。

推而广之,改革开放又何尝不是不断的制度创新。世界各地的成功经验是“有”,探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之路,是“无”。“有”推动“无”,换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腾飞。

不断变化的“有无”:

“有”又可以是客观环境,而客观环境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有”也在不断变化。“无”是“有”的对立面,势必随着“有”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出现了不断变化的“有无”,它不同于“有无互相转化”。

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出口拉动,出口占经济总量2006年前后达到高峰,超过了1/3,之后开始下降。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政府近来推动的去中国化进程,又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有”,经济发展的未来格局是“无”。环境变了,格局就要相应改变,于是顶层提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以消费为主的内循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时,“无”随之而动,于是“用”的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不断变化的“有无”。

本章勘正说明

本章各不同版本就文义而言并无实质差异。帛书甲本残缺较多,还原版取帛书乙本为底本,因其表述相对简洁,颇显老子行文风格。

此句帛书甲本残字较多,帛书乙本“辐”作“楅”,“楅”当为“辐”之讹。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当为后人添加的断句语气词,还原版将其删除。

各传世本写法一致,“卅”作“三十”,两者义同。“同”作“共”,义亦同。

帛书甲本“捻”作“然”,“然”当为老子本字,读作“捻”。帛书乙本“捻”作“土然”,“土然”当为“捻”的异体字。汉简本、范应元本“捻”作“挻”,“挻”义揉和,与“捻”义同。其他传世本“捻”作“埏”,“埏”与“挻”通。

“埴”,汉简本作“殖”,“殖”当为“埴”之误。“埴器”,各传世本作“器”,是后人为谋求上下文句偶对工整而改,还原版从帛书甲乙本,取“埴器”。

“为”,帛书甲本作“为”,帛书乙本作“而为”,汉简本无“为”字,其他传世本均作“以为”。“为”、“而为”、“以为”义同,还原版从帛书甲本。

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为后人添加,还原版将其删除。

“凿户牖”,各传世本均作“凿户牖以为室”,增三字,当为后人以求与上文偶对工整所至,还原版不从。

帛书乙本及汉简本句末“也”字为后人添加,还原版将其删除。

此句唯想尔本句首脱“故”字,语气欠佳但不改文义。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十一章: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纲领性的发言中的一句。

意思是说:要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此句意在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具备两种思路,一是超脱的眼界,二是深入的精神。

要想获得成功,不能光沉浸在具体的事务中,而忽视对大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利益的超越性的思考。

事实上,人类所有伟大的思想理论,乃至重大发明,都是在“无”中产生的。

只有具备宏大深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看清事物的真相,从而进出有度,游刃有余,获得最终的胜利。

反过来,也是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挖掘出自身的潜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咱们不妨举几个古今中外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卧龙岗。在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之际,并没有着急出山,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被这番诚意所打动,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其实,对于天下的大势,诸葛亮早已了然在胸。

他认为,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百万大军,雄踞北方,不能轻易与他对抗。孙权在江东地区已经经过了三代的发展,民心归附,况且江东地区紧靠长江,占有天然有利的位置,一时也动摇不得,不如与他暂时联手,共对强敌。

至于荆州地区,北方有汉水和沔水可以作为屏障,西边又连着巴郡、蜀郡,地势相当重要,是一块重要的军事基地。而占据荆州的刘表懦弱无能,恰好可以夺取荆州作为自己发家的地盘。还有益州,土地肥沃,地势险峻,其主刘璋却昏庸无能。

作为汉室的后裔,刘备可趁机打出光复汉室的旗号,先夺取荆州,再占据益州,之后再和孙权结盟。最后等待时机北伐,便可成全霸业。

事态果然如诸葛亮所预期的,曹操大军南下,刘备明显处于劣势,但在诸葛亮的极力游说下,孙权终于坚定地和刘备联合起来,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从此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超越性的眼光,“常无,欲以观其妙”,在事情尚未发生前,便能窥出端倪,并善于运筹帷幄,让原本弱小的蜀国跻身于三国之一。

再来说下现代商业战场,诺基亚和柯达失败的案例。

诺基亚起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是全球移动电话领域的领头羊。那时候,高额的利润让其领导层得意忘形,觉得自己作为移动手机中的王者,地位不可动摇。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仍不思进取,没有把握住软件开发的概念,最终沉没而不可自拔。

柯达与诺基亚有着相似的命运,尽管它曾经发明过世界上首款数码相机,却仍然抱持僵化的思维,新发明甚至被有意掩盖起来。

他们以为唯有卖出胶片、相纸等耗材,才能拥有利润。在竞争对手们都迅速进军数字行业的时候,其仍然致力于相机本身的研发,却忘记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导致了破产的结局。

如果这两家企业能够遵循老子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理念,经常从“有”中去观察事态发展的趋势,或许就不至于固步自封,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了。

世间万物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我们唯有跳脱开来,抱持一颗平常、冷静之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有”和“无”之间的关系,更深刻的体会“道”的奥秘。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八章:无之以为用】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532606.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1.6348秒, 内存占用2.01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