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例子中,不能证实心理发展有顺序性的是( )。
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到抽象
B.儿童先学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有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其中生理素质与机能的发展顺序又制约着心理发展的顺序。这种顺序性体现了事物与个体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ABD三项都体现了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矛盾和发展任务。C选项侧重于中学阶段的学习,体现了学校课程的设置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综上分析,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2.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消极教育是指( )。
A.教育作用有限
B.教育在等待儿童的成长
C.教育对儿童发展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D.教育要遵循儿童本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2.答案D。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人天生之善性有待发展,因而教育有必要性。但教育应注意防范社会不良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为此他提出消极教育的观点,认为儿童早期本性发展是柔弱的不完善的,易受外界恶势力侵扰,因此应实施消极教育,让儿童不做任何事情,以保护儿童先天的善性,使儿童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他说,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心灵沾染罪恶,防止思想产生谬见。当儿童身体强壮,有能力抵御邪恶时,才让他们接触社会。这种消极教育含有合理因素,但具有一定的保守倾向。这表明卢梭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防范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
选项ABC,均为干扰项。故本题选择D选项。
3.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 )。
A.第一资源 B.重要资源 C.根本力量 D.重要力量
3.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政策。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因此,A选项正确。
4.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
A.补偿教育 B.义务教育 C.终身教育 D.回归教育
4.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形式。
选项A,补偿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教育制度,旨在对偏僻贫瘠地区或出身于下层阶级的儿童提供特殊照顾,以期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
选项B,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义务教育。
选项C,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选项D,回归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出现的思潮。最早倡导回归教育的是瑞典的竞技学家莱恩。瑞典教育家巴莫于1968年首次提出回归教育概念,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完成,而要根据个人的兴趣、职业、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在一生中选择最需要学习的时候接受灵活有效的教育。
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义务教育。故本题答案为B。
5.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
A.作业分组制 B.活动分组制 C.异质分组制 D.混合能力分组制
5.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组的类型。对不同形式分组教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
选项A,作业分组制,将参加学习任务的人员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作业。
选项B,活动分组制,学生按能力分组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
选项C、D,异质分组制又叫混合能力分组制,是将在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的学生分成一组,着重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与之对应的同质分组,是将相同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作业,这种分组也叫做活动分组。
故本题答案为B。
6.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活动,到某小学开展了分时段分项目课程教学的系统观察。这种观察属于( )。
A.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B.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C.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 D.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6.答案C。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中观察法的类型的理解。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它的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研究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深层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其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即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
根据题干系统观察,属于结构式观察。而研究者并没有参与到教学中,属于非参与性。
综上所述,故本题答案为C。
7.课程的CIPP评价模式是由( )提出来的。
A.泰勒 B.斯塔弗尔比姆 C.斯塔克 D.布鲁姆
7.答案B。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选项A,泰勒提出的课程评价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目标评价模式的过程包括:①确定课程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选项B,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是CIPP模式。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选项C,斯塔克提出了外观评价模式,他将评价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先在、过程和结果。先在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过程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
选项D,布鲁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题干中CIPP模式提出者是斯塔弗尔比姆,故本题答案为B。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习题】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