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介绍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历史学科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一个考点。这一知识点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角度多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也会考察三者的区别,因此,需要同学们进行精准的掌握。为了加强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精选了几道习题,辅助同学们的备考。
二、典型例题
1.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
C.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D.执政后期思想保守
3.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4."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改革'在这次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相互冲突,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增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与材料批判所指相符的国家是( )。
A.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B.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
C.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体农庄体制——农业问题严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
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材料二 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教师招聘考试重要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