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知多少?

 2024-12-10 17:33:01  阅读 748  评论 0

摘要:人物的考查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的频次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一些观点反选。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陈鹤琴 B.杜威 C.乌申斯基 D.陶行知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A项,陈鹤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

人物的考查在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的频次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一些观点反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人物知多少?

A.陈鹤琴 B.杜威 C.乌申斯基 D.陶行知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A项,陈鹤琴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提倡活教育,创办和发展了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

B项,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等观点。

C项,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著有《人是教育的对象》。

D项,陶行知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故本题选择A项。

2.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点是( )。

A.蔡元培 B.杨贤江 C.陈鹤琴 D.陶行知

2.答案D。解析: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A选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

B选项,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C选项,陈鹤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其代表思想为活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包括:

(1)目的论。

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现代中国人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2)课程论:①课程应结合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②开设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又强调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而他的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是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讨论。

D选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内容。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故本题选择D项。

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被称为( )。

A.生物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神话起源说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学说。

A选项,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等。他们通过对各种动物生活的观察发现,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示范和模仿,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B选项,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教育的起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这是苏联当时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目前多数学者广泛认同的学术主张。劳动起源论是关于人类教育起源的正确主张,其正确性与合理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该项与题干描述一致,故B选项正确。

C选项,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生物起源论进行了批驳。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推断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D选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或者上帝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B选项。

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教育名言的提出者是( )。

A.蔡元培 B.陈鹤琴 C.陶行知 D.晏阳初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A项,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①提出五育并举。

②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观点。

③提出教育独立思想。蔡元培被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B项,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倡导活教育思想,创办中国第一个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C项,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理论、爱的教育。题干中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他所提倡的。因此,本题选择C项。

D项,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择C。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等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苏格拉底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的主要思想。

A选项,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他的教育观点包括:①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③学校即社会;④从做中学;⑤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B选项,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①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②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③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C选项,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教育观点包括:①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③提出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④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⑤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D选项,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产婆术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题干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之改造是杜威的教育观点。故本题答案为A。

6.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学思想。

A项,孔子最早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的思想,也是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

B项,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也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C项,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D项,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

故本题选A。

7.古希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 )。

A.产婆术 B.结构说 C.准备论 D.讲授法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A项,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提出教学方法为产婆术。产婆术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第二步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第三步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第四步下定义,就是对发现的真理加以表述。

B项,结构说是布鲁纳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准备论是斯宾塞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没有特定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A。

8.下列说法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接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拾级登梯,循阶而上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俗语含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指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属于启发性原则。

A选项,温故而知新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其基本含义是温习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新知识,所以A选项表示的是巩固性原则。

B选项,拾级登梯,循阶而上出自《礼记》,说的是台阶要一级一级慢慢登,循序渐进的前进。B项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

C选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孔子的《论语》,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原则。

D选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强调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因此,与苏格拉底产婆术观点相似的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故此题选择答案C。

9.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可分为( )。

A.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个阶段

D.激发、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六个阶段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阶段理论。

A选项,古罗马的昆体良在其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与题干表述不符,故排除。

B选项,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与题干表述不符,故排除。

C选项,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划分的的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简化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故答案选C。

D选项,是当前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发学习动机(激发)、领会知识(感知和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ABD所述与题干不符,故此题选C。

10.舒尔茨提出: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观点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享用功能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A项,政治功能主要指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等。

B项,经济功能指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力等。

C项,文化功能指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等。

D项,享用功能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促进个体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题干中舒尔茨所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重在强调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故本题选B。

11.孟子说: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心,这句话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选项A,外铄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洛克。

选项B,内发论又叫做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霍尔、威尔逊、高尔登、格塞尔、卢梭、柏拉图。

选项C,多因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选项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既强调内部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又强调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

题干中是孟子原话,翻译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认为人心才是自身发展的源泉。体现的是内发论的观点,因此本题选B。

12.墨子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种学说认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遗传因素 B.成熟程度

C.外部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意思是指素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了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暗指环境对人的影响,C选项正确。

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前提基础,可能性的作用,A选项错误。

成熟程度是格赛尔的观点,不符合题干,B选项错误。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C。

13.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道德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为(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阶段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阶段。

A项,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属于第一个阶段,故排除。

B项,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属于第二个阶段,故排除。

C项,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属于第三个阶段,故排除。

D项,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属于第四个阶段,故本题选择D项。

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趋势是从无律阶段、他律阶段到( )。

A.超律阶段 B.节律阶段 C.纪律阶段 D.自律阶段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无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ABC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D项。

15.一个学生看到他的同学抄袭作业后选择报告老师,理由是我要做一个好学生。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该学生处于( )。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的利己主义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阶段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阶段特点理解。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故本题选择C项。

16.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从德育模式上归类,属于( )。

A.认知模式 B.价值观澄清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故答案选A。

B选项,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是拉斯、哈明。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教师德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已有价值观,而非强加教师认可的观念。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该选项。

C选项,体谅模式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其主张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不符合题干表述,排除该选项。

D选项,社会学习模式,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主张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不符合题干表述,排除该选项。

BCD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A。

17.儿童能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开始出现守恒的概念,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这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 )。

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运算阶段的理解。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所以C选项正确。感知运算阶段的孩子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获得低级的行为图式,9-12个月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所以A选项错误。前运算阶段:泛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所以B选项错误。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掌握命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形成了假设—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所以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18.某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并且具备了补偿性可逆思维能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生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A项,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B项,前运算阶段(2-7岁):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这一阶段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C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此外,本阶段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

D项,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形式运算代表着个体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在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熟练的抽象逻辑能力和概括能力,超越对具体物体的依赖,从形式内容中跳脱出来。首先,这一阶段的儿童熟练掌握了命题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利用命题来解释经验,同时能够把握不同命题之间的关系。其次,儿童形成了假设—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能够从一般原理或前提出发,经过原因设想,排除不正确的假设、证明假设等步骤,最终推导出结论。第三,儿童具有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同时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最后,儿童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不再刻板地遵守规则,开始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故本题选择D项。

19.在埃里克森看来,学龄期6-12岁儿童如果心理发展困难,容易导致其产生( )。

A.孤独感 B.羞耻感 C.自卑感 D.内疚感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选项A,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强调成年早期(18-30岁)的冲突是亲密对孤独,人格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B,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强调儿童早期(18个月-3岁)的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C,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强调学龄期(6、7岁-12岁)的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与题干描述一致,故C项正确。

选项D,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强调学前期(3-6、7岁)的冲突是主动对内疚,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20.学生因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而更愿意学习,因获得不满意的学习结果可能会厌恶学习,这符合桑代克提出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桑代克通过猫开笼门取食的实验提出了其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A项,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B项,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C项,效果律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联结。

D项,强化律是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提出的基本规律,指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题干中满意的学习结果与不满意的结果是正与负的反馈的表现,属于效果律,故本题选C。

二、判断题

1.孔子的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思想。( )

1.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教育平等主要是指教育公平。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古代社会没有真正的教育平等,教育仍是具有阶级性的。故题干表述错误。

2.通过老鼠走迷宫实验,托尔曼(E、C、Tolman)揭示了潜伏学习的存在。(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托尔曼通过白鼠迷宫实验,提出潜伏学习,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备考教师招聘考试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人物知多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offcn/516316.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1.3378秒, 内存占用2.04 MB, 访问数据库24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