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中唐。韩愈未出生,李白已去世,韩愈生两年,杜甫离开人世。孟郊稍大于韩愈,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都是韩愈同时代的诗人。
韩愈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做过官。韩愈一共兄弟三人,大哥韩会,二哥韩介,韩愈第三。韩介早逝,韩愈三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就跟随大哥韩会生活。后来,韩会也死了,韩愈就由他的寡嫂抚养成人。韩愈少年时代生活状况颇为艰苦,但刻苦好学,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19岁到30岁他到京师应举求官的十余年间也是“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无僦屋赁仆之资”。他到京师应举,先后三次落第,25岁时第四次应举才中进士。但进士只是身份而不是官,想做官还要再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韩愈又连续三年应博学鸿词科,都没有中。他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也没有得到。在长达十余年的求官历程后,韩愈终于在30岁时去了汴州的宣武节度使董晋手下做了个观察推官,才算真正开始了仕途,这就难怪他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了。
贞元18(802)年,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年34岁。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此间,他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弟子”,其《师说》就写于这段时间。第二年,韩愈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同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秩不高而权限广”,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他目睹人民忍饥挨饿,向皇帝写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请求缓征京畿百姓赋税,遭权臣陷害,被贬为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被贬,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在阳山任职三年,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渔猎活动,也收了一大批门徒,《新唐书·韩愈传》说他“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这是韩愈第一次遭贬。有人说韩愈改变了阳山,使一个荒僻小县成为文化名城。
永贞元(805)年,顺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改任江陵法曹参军。不久,宪宗即位,韩愈官运享通,累升至国子博士。元和十二(817)年,韩愈跟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军有功,次年升为刑部侍郎。
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佛教的过度盛行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当时有相当人口不事生产而为僧,造成了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不足,同时有相当数量的信奉者使用自残的方式苦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安定。元和十四(819)年,宪宗皇帝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佛事活动,派遣中使去陕西凤翔法门寺迎一块佛骨,沿途修路盖庙,官、商、民等皆舍物捐款,京城一时掀起信佛狂潮。《旧唐书》说:“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看不惯这种劳民伤财的愚蠢行为,也为无人热衷儒学深感痛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韩愈引笔疾书,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谏佛骨表》。他说尧、舜、禹时代无人信佛,皇帝皆长寿,佛事传入中国,皇帝反倒短命,不短命者也被人所杀。那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天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要求把那枯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韩愈是大文章家,奏折写得畅快淋漓,宪宗皇帝却不以为然,看后龙颜大怒,即刻要将韩愈斩首。经裴度等人力谏,韩愈才免一死,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小城潮州当刺史。韩愈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染恶疾惨死在驿道旁。当他策马行出蓝关,他的侄孙韩湘(即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赶来为他送别时,胸中块垒化作笔底波涛,韩愈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年已半百的韩愈心灰意冷由此诗可见一斑。
他到了潮州后,发现潮州不仅地处偏僻,文化落后,而且农耕方式原始,学校不兴,陈规陋习甚多。一般说来,被贬谪的官员如同罪人,不会积极参政,韩愈却不然,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刀阔斧连续为百姓做了四件好事。一是驱除鳄鱼。潮州有一条江名为鳄溪,因为江里有很多鳄鱼,经常吃过江百姓,人们也称之“恶溪”。韩愈为驱除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当属韩愈大兴教育之功。八个月后,韩愈徙袁州。但潮州百姓却把韩愈奉若神灵,祭鳄之地叫做“韩埔”,渡口叫做“韩渡”,鳄溪叫“韩江”,对面的山叫“韩山”。八个月的潮州刺史,韩愈便使潮地的山山水水皆姓了韩,而且人多以韩为姓,街道、店铺、学校、树木也多以韩为名,后人又建一祠千年
相祭。今人有仿者诗曰: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
一片江山尽姓韩。
元和十五(820)年,宦官谋杀了唐宪宗,穆宗李恒即位,但朝政为李德裕、牛僧孺把持。韩愈回京任国子监祭酒。长庆元(821)年,转任兵部侍郎。第二年,韩愈单身匹马,冒着生命危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不久转为吏部侍郎。长庆三(823)年元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韩愈治理下,京城社会安定,盗贼不起,米价不上扬。后来的诗人贾岛因念“推敲”撞了韩愈的马头,二人引为知交,就是这时候的事情。这一年,韩愈又先后转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824)年韩愈与唐穆宗同年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纵览韩愈一生,我不推崇他险怪的诗风,亦不倡扬“文以载道”的文风,倒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以民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豪情让我折服。先哲已逝,一千二百年来他的精神光耀千古,彪炳千秋,更在我的心灵上熠熠生辉。
说起韩愈,大家都不陌生。“唐宋八大家”、“百代文宗”、“古文运动奠基人”……有人说韩愈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斗骈文,提倡古文风;斗藩镇,维护中央集权;斗佛法,尊崇儒家思想。也正是这一“好斗”之性让他人生遭遇过重大挫折。
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满怀虔诚精心策划了一场隆重的礼佛大典:恭迎法门寺佛骨于宫中供奉。身为刑部侍郎的韩愈不改刚直不阿的秉性,奋笔疾书《谏迎佛骨表》。唐宪宗勃然大怒,拟判极刑,幸有裴度、崔群等人求情,才改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韩愈终于抵达潮州——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边角地方。两者的交集就这样开启……
驱除鳄患
韩江畔的祭鳄台,彼时的潮州是“有罪乃窜流”的处所,是“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的化外之地。
《旧唐书 韩愈传》记载了韩愈在潮时关心百姓疾苦的行为:“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鳄鱼之患,实则比猛虎、长蛇、封豕之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除民瘼,韩愈断然采取措施:“令判官秦济炮一豕一羊,投之湫水,祝之……”为此,韩愈还写了《祭鳄鱼文》,其文字矫捷凌厉,雄健激昂。此后再“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驱鳄行动。
赎放奴婢
释奴是韩愈到潮州后为百姓做的又一件影响广泛深远的实事。虽唐律令已明令严禁贩卖奴婢,但潮州因处偏远,贩卖奴婢的陋习仍相当严重。为此,韩愈创造性地采用“计庸免之”与“着之赦令”相结合的方法来合理化解这一矛盾。即奴婢为债主有偿服役,以工钱抵债来偿还卖身债款,当工钱抵值债款时,奴婢便回复自由并以正式的契约文书为证。在他的努力下,典卖贫民为奴婢的风气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韩愈此政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当时尚武、尚力、尚富而弱肉强食的蛮风。
筑堤凿渠,劝课农桑、奖劝农桑、兴修水利是韩愈治潮的另一大功绩。
延师兴学韩愈刚到潮州时,发现州学荒废已久。韩愈来潮州不久,便书《潮州请置乡校牒》,认为治理潮州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为此,韩愈拿出自己的俸禄,用于办学之需。
千百年来,潮人对韩愈可谓“独信之深、思之至”,“崇韩”的血液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不息。潮汕人把韩愈祭鳄之处称为“韩埔”,渡口称“韩渡”,祭鳄之恶溪改名“韩江”,江对面的山作“韩山”……赵朴初先生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潮州和韩愈的故事;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于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骇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份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
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韩愈被贬潮州的前前后后】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