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不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们对之深恶痛绝,纷纷呼唤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了,纵观教育的整体现状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应试教育仍然我行我素,如火如荼,甚至变本加厉。而素质教育的一些要求和举措却举步维艰,难以落实。究竟怎样才能使教育摆脱应试的窠臼,步上素质教育的新轨,促进其良性发展呢?这就需要从理论上阐明和把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为其转化寻求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我们要简言一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所有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为目的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就是以单纯应对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同时,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也是不相同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影响着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将其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处于从属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就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教育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同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进,并且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相互转化。我们又可将其视为辨证法关于目的和手段这一范畴,众所周知,目的决定手段,手段影响目的。当应试作为教育的目的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素质培养屈从为教育手段,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时,整个教育的性质就是应试教育;当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应试换位为教育手段时,教育的性质就转化为素质教育。目的和手段从来就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绝不可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孤立地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譬如说,应试教育从来就不否定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不过将其作为应试的条件和工具而已。而素质教育也不可能绝对地排斥考试,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更能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我国的国情来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恐怕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不可能取消,在某些领域甚可还要加强,既然考试的功能尚未完全消失,那么,素质教育就不能一概地否定考试,只是应当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革新,使之成为促进素质培养和检测素质教育成果的有效手段。
二、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教育基本上被少数剥削统治阶级所垄断,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秦汉的察举取士到魏晋南北朝的荐举,无不保证政权牢牢掌握在封建统治者的手中。其后,为了更好地笼络人才,加强封建统治的基础,自隋唐时期起,封建王朝实行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可谓开了应试教育的先河。那时,读书学子十年寒窗,梦寐以求的是能通过科考一朝金榜题名,晋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一旦科考成功,便能衣锦腰紫,身价百倍,故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跳过去的是龙,跳不过去的是虫。科举制度虽然也选拔擢用了少数社会精英,但其后期以八股文取仕却更多地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扭曲人性、窒息社会创新,湮没了社会下层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该是封建社会学子们无奈的喟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较长时期实行苏联模式的计划体制,三大差别日益彰现。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形成,使得青年只有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才能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而绝大多数青少年在考试中被淘汰出局,终生只能成为工农普通劳动者,可谓一考定终身。于是考试就成了决定人们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契机,应试也必然成为教育的目的被广泛的推行开来,庞大的应试人数与有限的录取机会之间总会使考试演化为一场场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推动应试教育发展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改革开放彻底抛弃了计划模式,在经济上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在政治上,民主法治建设也日臻成熟与完善,在思想文化方面,我们更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亿万人民已经从现代迷信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其聪明才智得到广泛的发挥。现在,人们已经成为自由的市场主体和平等的社会成员,决定其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主要靠自身素质的高低。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使应试教育渐成昨日黄花,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总之应试教育是以往实行精英教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开启现代全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可能一帆风顺、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付出大量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导致应试教育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理由尚未完全丧失。另一方面,传统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势力,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还有新生的素质教育面临着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目前人们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相当程度上还是由机遇造成的,而应试教育仍能为人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是人们对应试教育尽管反感,却又不得自觉或不自觉地继续沿用它的原因。只有当劳动者在竞争中不再抱怨“命不如人”、“爸不如人”,而真正痛感自己“技不如人”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时代才真正地来临了。不过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毕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她或迟或早总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每一个人带来福祉和希望。
三、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成果,使亿万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们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和提高,不再完全依靠制度的荫庇,依靠他们所占有的优质社会资源,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市场大潮和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劳动者要想安身立命,成就事业,谋求自身地位的改善,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就必然依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一种人人共需共享的全民教育。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使国家有条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组配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所有国民学有所教,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其参与将来的社会竞争提供公平的教育平台,使得劳动者通过素质教育,都能拥有一技之长,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其才智的充分发挥和运用,又必将极大地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可见,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专利,而是全体国民拥有的福祉和权益;不再是权贵们追名逐利、升官晋爵的敲门砖,而是能够保障亿万人民健康成长,保证其在未来社会中进行公平竞争的基础平台;不再是那种禁锢思想、荼毒青年的文化桎梏,而是催绽其智慧和才艺之花自由开放的雨露阳光。青少年由应试的机器转变成为自由发展的教育主体,实在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目前,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都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的时机,认真开展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调查研究,科学地把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改革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更能契合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总之,在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开拓进取,革故鼎新,扬长弃短,兴利除弊,为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以便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彭 洁)
来稿日期:2012-03-03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如何】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