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又一次地拔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说是又一次,是因为此类消息似曾相识,如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售房时声称“本小区无民工打扰”,有的公厕门口写着“禁止民工如厕”,等等。其中都表现出了共有的一个关键词:歧视。 歧视从何而来?首先,是因为部分农民工自身的原因,“衣冠不整、文化不高、素质低下、偷鸡摸狗”,这是部分城里人对农民工的评价。另外,就是城里人感觉农民工打扰到了自己的生活。就如在沈阳的这个事件中,学校后勤集团工作人员所说的“从工地到北门这一段直路是学校的北生活区,有学生宿舍、食堂、小卖铺等,前些日子农民工特别多,半夜也在生活区附近晃悠,有些学生反映害怕,所以就把这张纸贴了出来。” 每每发生这类事件,我们身边通常都会发出类似的强烈谴责的声音。在“三农”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大环境下,谴责的指向大多是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没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农民工。在谴责城里人的声音中,也会夹杂着一些针对农民工的,认为农民工没能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这种谴责大多数是有道理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类似的事件还在不断的出现,原因在哪呢?当前,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每年新增进入城市的农民逾千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农村人和城里人在包括教育在内的诸多政策方面都遭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虽然城乡统筹是一个良好的趋势,到那时,应该就不会有城里人和农民工的区别了,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实现。也就是说,农民工这个词汇仍然会在人们的话语中继续存在下去,“禁止民工……”的事件仍然还有可能在日后发生。 既然不能很快消除城里人和农民工的差别,那么,除谴责和谈论制度性原因外,就有了新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城里人和农民工如何和谐共处?在目前,这是一个比目的更需要得到人们重视的问题。经过了多次的禁止、谴责和反思过后,宽容和以诚相待的观念已经逐渐地被人们接受,但是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保证有一个完满的结果,实现目的是需要过程来支撑的,要真正形成合理的、让城里人和农民工双方都可以做到的沟通方式,实现和谐相处,仍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如何与农民工和谐相处】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