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关注并探讨幸福体验问题。但是,直到1967年,Wilson撰写了第一篇幸福感综述——《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对幸福感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开始。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幸福感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以及如何评估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
在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心理生活品质。
人们不仅要摆脱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更要拥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主观幸福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题,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者们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学生一向被认为是同龄人中的精英,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心理生活品质理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而对从积极的、健康的层面对大学生的心理的关注却很少。
因此,研究采用实证的方式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为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积极的层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Diener认为主要包括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水平、健康状况等。目前,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单一角度来展开。
研究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关系比较密切的两个因素,即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结合,探讨二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品质,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与教育建议。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外在表现、自我概念总分与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情感平衡呈显著的负相关。
具体来看,自我概念中的社会自我、友善自我、成就自我、志向自我、家庭自我、成熟自我与幸福感指数显著相关。
自我概念中的社会自我、友善自我、家庭自我与情感平衡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中的社会自我、信义自我、成就自我、志向自我、家庭自我、自纳自我与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
自我概念越积极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根据Burns的自我概念功能理论,我们认为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把经验解释成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事件,更倾向于对良好事件的发生有较高的期待和采取积极的行动方式。
因此,其经历良性事件的机会多,得到的积极情感体验多,对自我生活质量的正性评价自然就高。
但是,自我概念却与情感平衡呈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日趋成熟。从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概念各维度与积极情感的相关程度低于与消极情感的相关。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能够看到事件的对其的深层次意义,他们“胜不骄,败不馁”,既不在“得”时盲目乐观,也不在“失”时过分气馁。自我概念越积极的大学生面对良性事件时越能以平常的心态处之,面对消极事件时更能以沉稳的心迎接挑战。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与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困扰中的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与幸福感指数、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交谈困扰与积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时蓉华认为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下,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体验更多的幸福感;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降低主观幸福感。
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与积极情感的相关,低于与消极情感的相关。这一结果提示我们,人际关系困扰不是减少大学生积极情感的主要因素,但却是增加大学生消极情感的主要因素。
因此,人际关系困扰与情感平衡呈正相关。
这说明,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受到除了人际关系以外的其他诸多因素,如学习、工作、娱乐等的影响,而消极情感的体验却在很大一部分由人际关系的困扰来决定。
这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人际关系和谐时,人们觉得它像自己的心跳一样习以为常,但是当它出现问题时,又像心脏病发作一样使人痛苦难耐。
(三)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分析
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外在表现和自我概念总分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维度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自我、友善自我、外貌自我、志向自我、家庭自我与自我概念总分及各维度分呈显著负相关。
信义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交友困扰相关不显著;成就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异性交往困扰相关不显著。
我们可以从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的角度来解释。Cooley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人际关系的状态是个体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系统中的认知层面,具有指导个体行动、解释个体经验和影响个体期待的作用。
一个人如何去发展其人际关系,是在其自我概念的指导下实现的。但是自纳自我却与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的相关均不显著,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文化的作用。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面子”是影响个体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人内心里是否能够接纳自身的瑕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大。
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是否感觉到幸福,与他们的人格特征和外部心理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自我概念的状况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解释,进而影响他们的幸福感。
人际关系是个体重要的外部心理环境,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态,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会迁移到其他生活事件上。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内外两个因素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中又是相互影响的。
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从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来帮助大学生调节自身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虽然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高于中等水平,但是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却低于中等水平,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也仅处于中等水平。
这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生活品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研究中涉及的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心理生活品质。
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从内在塑造积极合理的自我概念;另一方面要教给大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协调人家关系的方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心理环境。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人际关系的影响更为稳定。因此,若要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该更注重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而自我概念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形成积极合理的自我评价的必要条件。
当下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但是精神上的迷茫与痛苦也接踵而来。其中,社交焦虑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当今继抑郁和酗酒之后排行第三位的精神健康问题。
社交焦虑可能会致使人们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心跳速度加快、呼吸困难、身体发抖、手心出汗和脸红等较为常见。这样的表现会引起个体生理上的不适,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严重的社交焦虑个体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对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
而作为个体成熟心智的重要时期,大学拥有着与高中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便要求大学生们学会对自己的生活模式进行合理化安排,除了繁忙的课业与考试外,日常生活中还需要与同学们保持密切沟通。
在毕业时,也要参加面试进入工作岗位。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身心外部条件的快速变化,大学生在这个阶段较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冲突,使之在社交交往中不能很好的适应。
因此该时期成为了个体心理问题易发的高危阶段,其中失眠、焦虑、系统性紧张、抑郁等较为常见,而诸多负性事件所引起的社交焦虑已成为大学生对外人际交流的拦路虎。
自我关注是指对个体自身进行的密切关注,例如对自己的情绪、能力以及思维活动的关注,而对于除了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不进行注意资源的分配。
个体的自我意识较易在大学阶段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处于该阶段的个体更倾向于从多个方面对自我进行评价、同时积极投身到自我探索与自身形象塑造的相关活动中。
而患有社交焦虑的个体在进入诱发焦虑的情境时,他们会将注意力的关注转向自身,所以在社交焦虑现象的相关研究中,自我关注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
作为影响个体社交焦虑程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之一,负面评价恐惧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当个体需要在很多人面前表现自己时,对于来自他人看法的异常敏感,担心自己会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
长期的负面评价恐惧则易使个体对当前生活环境产生大量的紧张情绪,并最终陷入社交焦虑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倾向于借由外界对其的相关评价来实现自我定位,从而难以准确的对自己形成有效认识。
因此个体的负面评价恐惧使其无法正常的开展对外社交,则社交焦虑也由此产生。大学生自我意识高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加关注,如果不能够加以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就会导致不正确的认知,引发对负面评价的恐惧,从而引发社交焦虑。
其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在毕业之后,还要参加求职面试,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严重的社交焦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关注、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大学生的自我关注程度和负面评价恐惧程度在来源地上差异不显著,而在社交焦虑层面上农村个体显著高于城市个体。分析其原因,由于城乡之间发展水平不同,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学生有所不同。
而大学一般都设置在城市里,乡村的学生在面对社交活动时会体验到差别感,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加剧他们的社交焦虑程度。有研究指出,家庭经济负担大也会导致个体在社交活动中产生焦虑。
而农村家庭孩子一般比较多,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乡村的学生会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城镇学生做比较,从而影响了他们在社交中的自信。
自我关注、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在是否留守上的差异
大学生的自我关注程度和负面评价恐惧程度在是否留守上差异不显著,而在社交焦虑层面上有留守经历的个体显著高于非留守个体。
成长阶段中大部分时间被亲属代养的留守个体缺乏核心家庭成员应有的关爱与陪伴,使其在与他人交际时倾向于采取保守与疏离的策略,对外则表现为性格孤僻、交往关系紧张等现象。
因此,若代养人无法正确把握留守个体的成长心境或对其关爱较少,则容易引发留守孩子产生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与自我关注的关系
社交焦虑相关理论中的认知模型认为,交往情境下的过度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产生的关键诱因。相关分析显示,公我关注维度与自我关注总水平都与社交焦虑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社交焦虑的理论模型。
个体的自我关注水平与社交焦虑相关程度较高,说明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符合这一理论结果。
当代大学生群体常常对自我比较重视且渴望展示自己,但过分的自我关注恰恰又会影响到个体的客观交际表现,因此如果个体可以有意识的降低对自我的关注水平,就可以适当的减少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社交焦虑水平与负面评价恐惧程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程度可以正向预测其社交焦虑程度。
存在负面评价恐惧的个体总是认为他的一举一动会带来别人的负面评价,并以此来构建外界对自己的主观认识。因此,当他们在社交情境中,总是害怕自己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从而引发社交焦虑。
自我关注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对负面评价恐惧与自我关注的相关分析显示,负面评价恐惧水平与自我关注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在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更重视社会关系和他人的评价,对个体的自我形象的建立也依托家庭和其他社会团体上。
而作为身心发展阶段相对不够成熟与稳定的群体,大学生在面对猛然增多的社会交际与多元化学习压力时,往往会通过提高自我关注来对上述情况加以应对。
然而伴随个体自我关注增加而来的,是对外界负面评价关注的相应增加。尤其是大一新生在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时,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希望更多的人认同自己,内心就会产生各种担心。
负面评价恐惧在自我关注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相关结果证实,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关注程度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其社交焦虑程度,也可借助个体对负面评价的恐惧间接影响其社交焦虑程度。
在交往情境中,个体对自我的过度关注会使其对外界的评价更敏感,从而恐惧负面评价的出现,久而久之则会加深其社交焦虑程度。负面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认知行为模式的核心表征。
大学生社交焦虑出现的重要诱因之一便是害怕在交往中受到外界对其发出的负面评价,使其无法开展与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进而致使个体产生社交焦虑。
综上,负面评价恐惧在自我关注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个体的过分自我关注会致使其对他人负面评价持恐惧态度,从而过度担心自我在交往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引起社交焦虑。
建议
在对社交焦虑的干预中,要重视个体自我关注和负面评价恐惧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通过与个体实际情况的结合,合理引导其降低对自我的过度关注,改变他们的不合理认知;
(2)通过对外界评价应对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教育,使之可以更好的处理负面评价恐惧。
学校可以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以探索自我、社交活动等相关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客观的认识自己,合理应对社交中的焦虑情绪,锻炼交往技能。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所以学校可以在心理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想法特点,制定特色的教育课程。
引导女大学生提高自信,合理关注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要了解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心理阶段,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培养其积极良好的心理特质和行为习惯。
学生个人也应多参加校园活动,从与他人的相处中完善自己的认知,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学习更加完整的社交焦虑应对策略。
在现今教育体制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高中生进入大学开始接触所谓的“小社会”,开始面临更多社交压力。因此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水平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个体的自我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其社交焦虑的水平。
本文探究大学生的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并试图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对25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并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做出如下讨论。
大学生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特点
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状况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因子比自我评价因子的得分要高。自古以来,我国就将谦虚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传承至今,因此通常人们所持的观念是,自我评价不可以太高,否则则有骄傲自负之嫌。现今的大学生虽然越来越受到国外“唯我独尊”的思想所影响,但却依然秉承着谦虚的理念,因此不愿对自我进行过高的评价。
大学生自我接纳各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及自我评价总分分别在性别、独生与非独生、专业、户口类型的个人口学变量中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会高于男生,但本研究发现自我接纳水平在男女这个人口学变量中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在现今这个社会中,男生、女生之间所面临的压力和社会要求日趋一致,双方都要肩负相应的责任感,在各方面都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同样都追求完美,因此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接纳因子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五的学生,而大四学生的自我接纳因子有显著高于大五学生。
分析认为大一新生由于刚刚经历过严峻的高考的考验且顺利走入大学校园,普遍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对自我的态度会比较正向,但当学生开始迈入更高的年级时,在大学中可能会经历越来越多的考验,所以会在自我接纳因子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而大四、大五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求职等现实问题,因此会在自我接纳因子上出现一些显著的差异,其中大四学生的自我接纳因子的水平显著高于大五学生。
一方面大五的学生构成应该是少量的即将毕业的医学本科生,因此会面临考研、论文、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大五学生中可能还存在一部分延期毕业的学生,因此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因此在自我接纳因子的水平上可能会较大四学生低一些。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状况
在对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进行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朋友支持的平均分数最高,家庭支持次之,其他支持最低。可见在如今朋友占据大学生心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与心理资源。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据以往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的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在性别这个人口学变量上会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但本研究结果与以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普遍认为,女生较于男生具有更为细腻的情感,更具同理心,更在乎情感上的支持,在需要的时候也会主动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更易拥有高水平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
但在现今对男生与女生的要求愈发同步的社会,男生和女生在情感上的差异日趋缩小,在讲究男女平等的氛围中,更多的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男闺蜜”等标签,更多的女生讲究“女儿有泪不轻弹”、“独立”、“大女人”等自我要求。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对男生们劝说道“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男女生对情感的感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使男女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
本研究经过在性别、独生与非独生、专业、户口类型、年级这几个变量上对社交焦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社交焦虑在性别、独生与否户口类型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理科生。
原因可能是文科生更重视人文方面,所对人际交往、社交表现的期待较高,所以在这方面给予自己的压力较理科生更大,因此社交焦虑的程度可能更高。并且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在年级中也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在大一与大二、大一与大三、大一与大五、大二与大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大一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大三与大五,由于本问卷分发时间为大一学生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所以他们对大学中的新的社交非常期待与兴奋,因此会比其他年级的社交焦虑更低一些。
其中大二学生的社交焦虑有显著高于大四学生,由于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开始更加了解校园里的社交环境,若此时他们还未建立起非常稳定的社交网络时,他们会对自己的社交水平产生一定的焦虑,而大四学生通过了几年社交网络的建立,已拥有了一定的社交资源、能力与自信心,因此其社交焦虑水平会显著低于大二学生。
大学生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本此探讨通过对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三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两两相关,且相关关系为显著的。其中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接纳程度高的个体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就会越高。
自我接纳水平与社交焦虑为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对自我接纳水平愈高的个体,其社社交焦虑水平愈低,这一结论也符合先前的研究结论,对自我有高程度接纳的个体能够在社交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卑不亢地面对各种社交情景,在社交中更为坦然、大方,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接纳水平有助于改善其社交焦虑程度。
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对社会支持的领悟程度越高的个体,社交焦虑的水平越低。说明当个体能够更好的领悟到身边的社会支持时,他们对自己的社交水平与能力会更有自信,更能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群的善意,因此在社交情景中能够信任他人,从而降低其社交焦虑的水平。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
在对学生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三者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三者两两显著相关的结论,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本文对其进行了三步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因此自我接纳水平的个体,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语言等各方面抱有自信心,因此在社交情景中,较不宜产生对人际处境产生焦虑。
并且自我接纳水平高的个体由于对自己的接纳水平较高,对自己各方面具有积极的有信心的态度,因此更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因此其主观上更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因此会产生较高水平的领悟社会支持,这种对自身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更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善意的能力通常会使个体在社交中有信心。
因此领悟社会支持能够作为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的中介变量是可以从逻辑上被解释的,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也是可以验证的。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中起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这说明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可能存在第三变量或其他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影响作用的影响变量需要通过今后的研究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接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系,自我接纳水平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显著影响着其社交焦虑水平,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对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帮助个体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水平】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