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跃龙门”——高考已经进入个位数的倒计时。2021年高校招生有哪些新变化?录取规则又是哪些?如何选择并顺利进入心仪大学?考生如何选择专业?各大高校的优势学科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当下家长、考生最关注、最迫不及待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为此,新浪教育特邀请上百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坐镇“新浪教育2021全国高校招生网络咨询会”现场,为广大考生全面解读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
不清楚太细化的专业意向?高校大类招生成趋势
每年志愿填报中的“选择什么专业”无疑是令许多考生和家长“辗转反侧难入睡,伴灯望月夜难眠”的头疼事。兴趣优先还是就业优先?选择热门专业到底好不好?不幸被调剂到冷门专业是不是会影响一生?
根据往年对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情况调查,差不多6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加上又没有有效的途径换专业,最后只能拿着不喜欢专业的毕业证寻找工作,变成多数人口中的“现在哪有多少毕业生专业和所找工作对口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用填写具体的专业,只需要填写所报院系类别即可。进入学校后,同院系的同学在低年级进行通识/基础教育,全面详细了解所学领域和方向,判断自己是否对此领域感兴趣、是否适合自己,等到了高年级再根据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具体专业。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很多省市推出了以工科试验班类为代码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生命与环境交叉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可以交叉互选,有多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用来培养复合型人才。
顶尖大学拼的是国际数据国际化办学成吸引学生重要“武器”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大学这块跳板跳到更广阔的舞台。目前高校进行对外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长短期国际合作项目交流、寒暑假交流项目、国际交换生、跨校讲座等。一所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多少、办学是否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学生选择高校的重要指标。
面对当前学生的“国际化”需求,各个高校也纷纷拿出漂亮的数据吸引考生。华中科技大学招办主任陈瑞学在访谈中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国际化必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过程,我们每年有超过12%的学生采取出国留学的升学途径”。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老师也表示“未来五年每一位南大学子都将有至少一次国际交流机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招办主任瞿颖也讲到,“我们和20多个国家近100所高校有合作项目,学生国际交流机会非常多,学校也会进行奖学金资助和学费的减免。”
众多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纷纷呈出华丽的“国际化大舞台”。
专业极差?分数优先?都是神马?
录取规则大揭秘:既考智商也考情商
提到高考录取规则,估计到目前为止,很多高三的家长和考生都还处于混沌状态。什么是平行志愿、专业极差、分数优先?没点智商情商还真搞不明白。
考生选定学校后,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该校的录取规则,目前最常见的专业录取规则有三种:分数优先、志愿优先、专业极差。在高招访谈中,招办主任对这些使人头脑发晕的术语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另外,要强调的是,不同大学的录取规则也不尽相同。以四川大学为例,该校去年的分数级差是第一、二个专业之间3分,其余专业之间1分。比如某个学生600分,第一专业志愿未达到录取条件,系统就会将该考生的有效分数变成597分进行第二专业志愿的排队,以此类推。如果考生所填报的六专业都达不到录取条件,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就等待调剂,若不服从专业调剂就做退档处理。
相比之下,北京建筑大学录取规则相对简单和人性化,采取分数优先,按照分数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没有专业极差,避免学生纠结六个专业怎么排;如果调剂则会根据六个专业的顺序分析考生喜欢专业,调剂到相近专业,非常体贴。
同时关于很多家长和考生关心的调剂问题,招办主任也为大家带来了答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招办主任张阳红表示,“关于是否服从调剂,从录取率专业角度我建议大家不要填否,因为一旦不服从调剂,专业满了就退档,你会和很多学校失之交臂,反之服从入了就不能退你,进校后再转专业”。
在此,小编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报考前一定要提前详细查看目标大学的招生章程,以免因为不了解录取规则而发生掉档落榜等悲剧。
北上广高校不占绝对优势地域差异不应成为考生主要考虑的问题
往年,许多考生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虑,是否北上广或一些沿海地区教育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对就业帮助更大?但是据招办主任介绍,随着科技发展,时代变化,地域差异已不再成为考生主要关注的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蒋经法表示,“信息网络化使得高校的学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学生在全国各地求学与在北上广求学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从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只有28.1%的考生倾向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29.2%的考生倾向于天津、南京、武汉、西安、成都、沈阳等教育发达地区;
30.6%的考生会倾向杭州、长沙、哈尔滨等省会城市;
9、2%的考生则倾向厦门、青岛、大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另有2.9%的考生会考虑其他地区。可见,在学校选择方面北上广地区已不占绝对优势。
华中科技大学招办主任陈瑞学对此是这样看的,“武汉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重镇之一,有80多所高校,120万在校大学生,是世界上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它的科技、教育、人文氛围不是用钱可以*得到的”。
很多招办主任都提醒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要更加专注学校的综合实力,不必太纠结于地区差异。
首选院校or专业?招办主任有话说 学校“软实力”成王牌
对于当下最热的讨论“报考大学究竟是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招办主任最有发言权。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蒋经法说,“每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会要求考生首先本着选择自己喜欢专业或者未来发展志向的原则填报,这一点非常重要”。
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索文斌则提出不同的观点,“分数的背后实际上是选学校选专业的价值判断,大学的选择最终还是个人的个性、成长状况与大学文化的匹配度的选择”,他主张学生进行选择时多考虑“大学文化“。
索文斌老师所说的“大学文化”其实就是指学校的“软实力”。高校的办学实力存在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存在,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指的是办学精神、治学理念、校风学风等,是无形的延伸。包括政治力、文化力、交往力等软要素。底蕴、情怀、精神越来越成为热词,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沉稳、大气、创新、进取、有情怀的下一代接班人越发重要。
应对人才需求变化多所高校新增专业
2021年教育部官网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85所大学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儿科学、回医学、教育康复学等112个审批本科专业;有22所大学对藏药学、护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15种专业做出了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的调整;
77所大学撤消了社会工作、工商管理、雕塑、舞蹈表演等118个专业。
各高校的招办主任纷纷表示,由于教育与产业、行业乃至经济社会一直保持着直接的紧密联系,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并作出适时适当的调整是高校高效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能反映一所高校为社会、国家输送人才的眼界和能力。
比如当前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迹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甚至消失的现状,为了保护、宣传、传承传统文化,首都师范大学新增“文化遗产”专业,这也是经教育部特批,目前全国唯一特设的专业。该专业文理兼招,人数在30人左右。另外,由于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机器人学院,今年首次招生。
对每个考生甚至家庭来讲,高考无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考生寒窗苦读十余载等的就是那一纸通知书。考生分数考得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志愿填报要报好。而且报志愿并非简单填写几所大学、几个专业那么简单,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提前了解和准备。新浪教育邀请来上百所高校的招办主任开启“2021全国高校网络咨询会”栏目,广大高三家长和考生可以从中了解各大高校最新的招生信息和政策解读,以便于找到并顺利进入相匹配的心仪大学。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考研报名人数达到341万,全部都是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形势逐渐下滑,再加上本次疫情影响,导致春招推迟、各类考试全部延迟,部分校招也改成线上进行。
这一切都迫使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缓解高校应届生的就业压力,保障大家的就业的稳定性,所以出台了这一重大政策: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
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的高考招生计划增加。如西安交通大学招生总计划从去年的4650人增加到今年的5250人。南昌大学的本科招生规模由去年的8010人扩大到今年的8150人。
在录取上,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承诺,在专业志愿不少于6个的省份招生时,实行专业志愿零调剂。考生报满志愿且不重复,将百分之百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
大部分高校不再设专业志愿级差。以往,很多高校都会设置1—5分的专业志愿级差,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的考生,实考分减掉一个分数级差才能进入第二个专业志愿排队。
今年将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并分配专业,高分考生所填报的第六专业会享受比低分考生的第一专业更加优先的录取优势。
此外,一些高校还以实际行动支持湖北,华东师范大学特别增设了“湖北新生奖学金”,每人将专项奖励5000元。
招生专业、人数有调整。约18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北京化工大学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今年新增的大数据与数字地球方向,将着眼于数字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的高度融合。
华中师范大学则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包含5个本科专业,共计招生240人。
部分专业有新调整。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将由普通批次调整至提前批次招生,以吸引高质量生源。
很多高校还为医学类招生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例如,报考南开大学且符合医学类专业体检要求的考生,只要第一志愿填报医学类专业,入档后保证全部录取。
复旦大学今年新增口腔医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新增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新增了全国首个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新农科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则新增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就业需求不大专业被撤销。广东省高校撤销专业17个。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撤销了摄影等7个专业,广州大学撤销了工程造价等5个专业。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近日,北航、北理工、地质大学等3所高校招办主任均表示,今年学校不预留二志愿计划而人大和北师大等两所高校招办主任表示,近几年该校一志愿生源充足。对此,业内人士提醒考生:报考以上5所高校一定要慎报二志愿。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教育热点,欢迎参考阅读!
考生报考北航等五所高校要慎报二志愿
招生计划
人大在京招生计划略增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全国本科总招生计划为2700人,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在京计划招生229人(不包括自主招生和特长生招生计划),也比去年略增加。在京招生计划中文科117人,理科112人。
北京师范大学今年在京统招计划为120人,其中文科46人,理科74人。跟去年基本持平。涂主任表示,每年北师大统招实际录取人数在190人左右。如果今年生源好,可能也会有微调。另外,今年北师大还在京招收6名国防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在京招生计划275人?其中文科20人,理科255人。
北京理工大学今年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3120人,其中文科学生362人,理工科学生2668人,艺术类学生90人计划招收民族预科班学生85人。招生总人数与2006年持平。
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在京招生计划95人,其中文科10人, 理科85人。
南京大学2007年在京总共招生60人,其中理科37人,文科23人。据该校招办刘老师介绍,由于北京生源不错,南京大学每年都在北京扩招10个人以上。今年南京大学的会计学、物理、化学、中文、历史、计算机等专业都在京招生。
招生变化
北师大免费师范生不在京招生
今年人大在招生政策上有三个变化,首先该校在京提前批次的外语类专业增加了招生计划数和专业数。去年外语类共有三个专业在京招生,今年则增加到5个专业。今年提前批外语专业在京招收12人,比去年多4人。外语类专业采取五年制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建议考生,人大外语类专业吸引力比较大,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报考。王主任表示,作为优惠政策,如果提前批次报考人大,第一批次第一志愿仍然报考人大,高考分数达到人大一批录取分数,允许考生退出提前批次录取。其次,今年人大的艺术设计专业新增加了一个新媒体方向。另外,还增加了理科类招生计划。第三,今年通过自主选拔录取比例增加,增加了美术特长生、物理特长生、化学特长生和党史特长生的选拔类型。需要说明的是,降分录取自主选拔录取考生是不占用该校在北京公布的招生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今年的变化是,对北京考生偏好的专业增加了20个招生计划,据介绍,北京考生偏好的专业包括英语、数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计划问题,涂主任表示,免费师范生现在国务院没有最终发文,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没有在北京招免费师范生的计划。对北京考生今年的招生是政策保持不变,但他透露,如果北京考生入校后想上免费师范生,也还有一次选拔的机会。
中国地质大学今年新增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在京招收4人。北航今年新设了一些国防科技工业急需的专业,将来就业前景不错。北理今年整体总招生人数虽然没有变化,但对有些学科进行了调整,对社会需求大的专业进行招生倾斜。比如,自动化信息车辆专业。在行业特色上在一些专业上掺进了国防特色的内容。
专业录取
人大、北师大分数级差不超3分
人大今年专业录取设有分数级差,王主任表示,分数级差不会超过3分,各个志愿之间的分数级差是等同的。据介绍,该校的分数级差不是事先预定的。在录取时会测试,每年填报志愿比较科学。专业满足率基本在90%―95%之间。填报志愿时拉开梯度。
北师大专业级差也在3分以内,但专业级差各专业之间有区别。南京大学每年在北京的调档比例是1比1.2。北航招办主任表示,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尽可能把各个专业志愿拉开梯度,因为北航按照专业级差的方式,按从高往低分专业。去年北航专业级差是2分,1分。北京理工大学每年的提档线为110%―120%之间,分专业录取时按高分走志愿,低分走服从原则。专业之间不设级差分。中国地质大学提档比例严格控制在100%―120%之间。
二志愿计划
部分高校不预留二志愿计划
今年北航、北理工、中国地质大学三校招办主任均表示,今年学校不预留二志愿招生计划。这几年之内没有出现过二志愿考生。北师大招办主任表示,如果一志愿生源不足,招收非一志愿考生,但考生和家长要注意一个问题,北师大生源充足,非一志愿考生要慎重。人大从来不拒录二志愿考生,但从历年看,一志愿生源非常充足,建议考生尽量第一志愿报考。
人大招办王主任提醒考生,填报志愿要选择两点,一是选择学校,二是选择学校当中的专业。例如填报人大志愿时,首先参考往年人大的录取情况来衡量自己是否具备报考人大的实力。在选择好学校后,填报专业志愿时要拉开专业之间的梯度,比如说,在北京可以填报五个专业志愿,如果5个专业全都填报热门专业。被录取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几率比较低。从每个学校不同档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咨询方式
各校均举办校园开放日
人大将在4月21日举办校园开放日,北师大则在4月22日举办。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开放日为4月14日8:30-15:00。招生就业工作处、各院系及相关部门在校园设点,和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见面,介绍学校情况,解答考生问题。届时还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参加我校“招生咨询开放日活动”。
南京大学参加4月14日和15日在北大和清华举办的校园开放日。5月中旬在北京设立一个办事处,现场接受考生和家长咨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开放日4月15日。
报考建议
重点看一模、二模考试的排名
对于什么样的分数和情况可以报考这几所学校,各个招办主任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涂主任建议考生,北师大文科近五年来调档线和重点线之差在62到72之间,理科近五年来调档线和重点线之差在95到105分之间。都是10分浮动。不能参照绝对分数。人大招办王主任建议,分数只是一个相对参考值,更可采纳的依据是参照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尤其重要的是一模、二模考试的排名。不管分数是高是低,排名是相对稳定。不要看往年的具体录取分数。
北林大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新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年首次招生。这个新专业专门为各类网站及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类公司等,培养综合艺术素养高、掌握必备的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媒体创作已经不能固守传统制作方法,迫切需要一批能够深入数字媒体领域的人才。预测表明,未来5到10年,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人。
据介绍,该专业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以计算机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力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该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的跨学科新型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从业领域有网络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工业产品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
据了解,该专业学科带头人黄心渊教授在计算机动画领域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重大赛事的评委。其领衔的计算机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学校拥有一支教学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新专业的创办奠定了基础。(记者:铁铮)
众所周知,高考升学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强基计划”由于今年才是第二年试行,且主要面向成绩较好的高考学子。所以,熟悉了解该计划的人并不太多。
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增强(强化)基础的一项计划。这里“强”字还有一层意思体现在计划的实施主体上。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试点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共有36所,也即是首批“双一流”中的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它们是高校圈毫无争议的最强实力担当。
“基”指代的是基础学科,而且还是各校基础学科中的王牌专业,核心目的就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021年“强基计划”4大变化
变化之一:整体招生省份增多
与普通高考招生一样,各大高校“强基计划”面向省份也是不同的。相比去年,今年各校“强基计划”面向省份有了明显增加。
比如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省份较去年新增了8个,中国农业大学更是新增了12个,这就让更多考生有了通过“强基计划”上名校的机会。当然,也有少数大学在去年的基础上缩招,比如说重庆大学,减少了7个招生省份。
变化之二:提高了入围比例
“强基计划”录取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组成,其中,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占比不得低于85%。
由于去年有部分学校“强基计划”没有招满,所以今年多数高校放宽了报考范围,提高了入围比例。简单来说,就是入围人数由去年招生人数的3-4倍,扩充到了5-6倍,目的也是为了从更多学生中挑选到真正认同“强基计划”、愿意报考就读的。
变化之三:扩大了专业选择面
影响考生报考“强基计划”热情的,除了学习基础学科特点和未来就业以外,还与专业选择面窄有关,去年不少高校甚至指定了唯一专业,完全没有选择的可能。
今年,多所高校允许学生在一个专业组里填报3个或4个专业,最高的可填6个专业,考生选择专业的面更大,相信包括兴趣度也会水涨船高。
变化之四:增加了确认环节
为了减少考生盲目报名或报而不考现象发生,今年不少高校在高考结束后、分数公布前,增加了“考生确认”环节。一旦有些考生感觉自己考得不错,不想走“强基计划”上大学这条路,高校可以替补考生入围。如此,既可以减少校测名额的浪费,同时还给高校招满生、招好生提供了保障。
报考拒绝“功利心”
“强基计划”自去年试点以来,就被不少人视作高考上名校的一条捷径。但实际上,该计划根本上是要选拔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有用之才。所以,建议考生们在报考时要遵从个人内心真实意愿,拒绝“功利心”。那些不甘于坐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基础学科“冷板凳”的同学,就直接选普通高考录取的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吧。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招办主任揭百所高校招生新变化】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