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从哪里传入中国

 2024-10-13 03:10:01  阅读 735  评论 0

摘要:箜篌是从波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的,后成为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历史悠久、音域宽广、源远流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箜篌历史是怎样的?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

箜篌是从波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的,后成为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历史悠久、音域宽广、源远流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箜篌历史是怎样的?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其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十分丰富。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凤首箜篌的形制与竖箜篌十分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并辅以向上的曲木用以紧弦。

在《乐唐书》中曾有“凤首箜篌,有项如轸”的记载,其实,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因为,凤首箜篌在隋唐时期是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那是唐德宗李适在位时期,骠国王太子舒难陀率领三十五名艺术家,途经南诏来到唐都长安进献骠国乐舞,他们带来了22件乐器,其中就有凤首箜篌两件,这是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做“缅甸竖琴”。

箜篌从哪里传入中国

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就已经失传了。

箜篌是什么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形制主要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也有资料将凤首箜篌归于竖箜篌)。

它的音色如溪流般清柔,音域如江河般宽广。

在表演形式上看,箜篌也适用广泛,既可以独奏、重奏,也可以用作合奏、伴奏与协奏。

现如今,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我们仍可见到它的身影。

首先介绍“卧箜篌”。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卧箜篌的起源十分早。卧箜篌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与之相似的乐器。又据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由此可知,卧箜篌与琴瑟不同,其共鸣箱体上有似琵琶的通品装置。虽然从文字记载来看,卧箜篌在汉至隋唐的这段时间里十分流行(无论宫内还是民间),可惜至宋代后已经失传,但朝鲜与日本却得以继承。

卧箜篌

青瓷弹卧箜篌俑,三国时期。图片出自视觉中国

玄琴,高句丽族民族乐器,源自卧箜篌

“竖箜篌”其实起源于波斯,又名“胡箜篌”,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隋书音乐志》中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竖箜篌形制多样,有角形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凤首箜篌和龙首箜篌之分。出自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有这样一段描述:“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这里指的就是大型的竖箜篌。竖箜篌虽于明代后式微并逐渐失传,但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成功研制改良出现代箜篌,其中以雁柱双排弦箜篌最为著名。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箜篌其实是与古代竖箜篌多有不同,其实可以视为一种新乐器。

“凤首箜篌”有资料将其归于竖箜篌一类。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天竺》 即其乐焉。……乐器有凤首箜篌……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东晋时期由天竺传入,用于天竺乐。而至中唐时期又从今缅甸传入“缅甸竖琴”,用于骠国乐。这种箜篌为单排弦,明以后失传,清代留有“总稿机”图,八十年代中国试制成功单排弦转调凤首箜篌。在敦煌壁画中绘有凤首箜篌,中国乐器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竖琴是箜篌演变来的吗

竖琴不是箜篌演变来的,竖琴起源于古波斯,卧箜篌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楚国,早期的竖琴调性是有限的,因为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

箜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也是拨弦乐器,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的时候除了宫廷乐队使用,在民间使用的也十分广泛,箜篌的历史十分悠久,音域宽广,音色十分清澈,表现力强。

竖琴起源于古波斯(伊朗),出现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在当时形状就像是一个有弦的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

竖琴有有47条不同长度的弦,弦音的高低是通过7个踏板来改变的,可以演奏出所有的调性。

竖琴是单排弦,箜篌是双排弦,竖琴是长匣形共鸣箱,共鸣箱的侧面是没有任何辅助的,琴柱是圆柱,箜篌是琵琶形共鸣箱,左右两边各有一行雁柱,琴柱是方柱,琴柱的顶端有凤凰首。

箜篌是从波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之后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在古代的时候有三种,分别是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

箜篌的种类与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箜篌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汉唐非常盛行,除了在宫廷雅乐中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唐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3种形制。

我国最早的记载箜篌是在西汉时期,根据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封神书》中记载:

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在汉代,箜篌是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其从波斯传入我国后,一直被我国人们称为“胡箜篌”,史书《隋书音乐志》记载中: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拨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

历史悠久的汉代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具有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形式。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

从霍纳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来看,箜篌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史书《新唐书》中所记载的:“凤首箜篌,有项如轸”一般。

在盛唐时,箜篌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

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

因箜篌通过琴底天平轴和平衡杠杆的联系,左右双排弦张力永远相等,因此还能在中心音域通过左手弹拨,右手运用大幅度揉、滑、压、颤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摇指、轮指及各种音色变化的多种手法。这样转调箜篌既有古琴、古筝的韵味,能够出色地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有竖琴的音响效果,甚至还可以演奏各种竖琴曲。

在盛唐时期,我国还出现了一个擅长弹箜篌的著名大师,她的名字叫做李凭。据说唐代大诗人李贺曾经有幸听到了李凭弹奏箜篌,李贺被她美妙的箜篌乐声打动,触景生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李凭箜篌引》,诗道: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还有,在音域方面,唐代箜篌超过6个8度,甚至达到7个8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5个8度。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

凤首箜篌在隋唐时期,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唐代德宗时,从骠国也传进了凤首箜篌。在唐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

由于箜篌有数组弦,它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比较理想。但是可惜的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14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箜篌从哪里传入中国】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news/59373.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2042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