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如皋,白蒲中学遇到了农村教育发展路上的共性难题:当优质的生源和师资外流,仍留守在农村高中的孩子怎么办?这所普通的乡镇中学,交出的答卷并不普通。在高考竞争尤为激烈的江苏省,学校一本上线率从2019年的86%逐年提高到2020年的96%,4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25人。高考录取率只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在白蒲中学校长缪德军看来,师生偕行共进,为农村孩子开启自信人生,提供更好发展可能,才是农村教育最大的价值。1 优秀教师出走,生源质量下滑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不少农村小孩去城里读小学、初中、高中,农村学校少量的优秀教师也快速向城区流失。白蒲中学作为一所乡镇中学,生源和师资状况亦是如此。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与城市相比相对较差,很难吸引、留住优秀教师。有一段时间,每年10名以上骨干教师涌入大小各级城市,这些老师都曾经是白蒲中学的顶梁柱”,不仅年富力强,而且教学经验丰富。前后共流失教师超过50人,其中骨干教师37人,甚至流失的老师‘武装’了一所城里学校一个主要学科,另一所城里学校有5个备课组长来自白蒲中学。”缪德军说。不仅如此,随着招生政策的改变,只有保障当地县中招生完成后,剩下的包括白蒲中学在内的7所高中才能一起招生,优质生源向城区快速积聚,白蒲中学生源质量也迅速下滑。2019年,缪德军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任白蒲中学校长。硬实力”没跟上,软实力”还逐年下降,乡镇高中如何应对和突围,是一篇难写的文章。2 把课堂变成演绎智慧共进的舞台城区学校优先建设、发展,优势资源集聚很快,而乡镇高中的教育投入极其有限。缪德军明白,农村学生教育基础普遍薄弱,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容易让农村的孩子视野、见识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越拉越大,发展后劲不足。缪德军认为,乡镇高中提高教学质量,唯有从课堂入手:课堂是最接近学生生长的地方,利用好课堂,才能尽可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要利用好课堂,功夫必须下在课前。白蒲中学要求:教师要把握学情,学生现有的能力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困难;要理解学科,从知识、方法内在发生、生成、发展的逻辑性思维的角度加以解构;要研究教学,对教学内容在整体上进行有序编排、优化组合,然后通过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加以呈现,使学生更易接受。除了常态备课以外,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组织跨学科、跨年级大集体备课”,力求深度融合、传承创新。每年寒暑假,全校教师培训研修,引导教师静心反思、集思广益,使研究共同体的力量整体性涌现”,教师群体抱团快速发展。经过改革探索,学校形成了校本的活动课堂教学范式:每节课一个活动单,每个活动单一般由2~4个学习活动构成。活动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每个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一般包含4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能为的事情做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完成的任务,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缪德军说。高二学生吴晟峣说:在活动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又互相尊重的,老师和我们共同思考、一起行动,这种课堂学习让我们愈发自信,也真正学会思考问题。”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就能焕发出极大的潜能。”缪德军认为,学校的课堂成了演绎智慧共进的舞台,学生学习力迅速提升,高考录取率连年上升也就水到渠成。3 师生偕行共进,获得无穷动力和温暖如何让更多农村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缪德军始终秉持师生偕行共进,幸福成长”的教育理念。白蒲中学的教师为学而教,化教为学,点燃自己,照亮学生。新生代”学子们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教学相生、教学相长。许多老师在切磋琢磨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自觉研究和与学生共同成长成为一种自我需求。”白蒲中学年轻教师秦国清说,师生偕行,学生变得能说有主见,会做有深度,也让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持而久之,偕行”的魅力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同学、老师,甚至校工,都能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采访时,食堂大厨给学生带来关于夏至吃面”的讨论也颇为有趣:冬至饺子夏至面”缘何而来?其中不仅有历史意蕴和传统文化寓意,还有健康调理效用,小麦味甘、性凉,加上小麦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能够在吃出汗的时候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学生感慨:一碗面条,吃下去很多知识。”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徐冰心同学在给母校的来信中写道:母校是棵大树,我们是长在那棵大树上的果实。”孙刘晶在《你,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一文中深情回忆母校:感谢老师们,在为文与为人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带着我走向正,走向真。”独行快,众行远”,缪德军说,当学校里的各种人的因素成为一种合众”力量时,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时,每一个人都将获得无穷的动力和温暖,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蓬勃发展。
我个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均衡的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持续恶化就算不错。
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三个问题短期内不可能缓解:
一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现阶段,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大势所趋,不可能扭转。农村的发展无论会多么好,永远不可能好于城市,城市的生活条件、教育医疗资源等永远是最好的,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注定了,农村就是农村,否则城市就不像城市了,这是现实。
二是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也是大势所趋。这不是说农村不好,而是家长都意识到了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孩子至少要在县城上学。有钱人是这样,没钱的人虽然可能受条件制约实现不了,但想法是有的,一旦有一条有条件了,也会这么做。当农村的适龄孩子少了,实现教育均衡成本太高,承担不起,也没有这个必要了。
三是教师也是人,仅靠觉悟解决不了问题。人都是这样,导向很重要,哪个地方好,人才就向哪里流动。而吸引人才仅靠钱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核心问题没有解决,提高待遇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更何况提高待遇不可能是大幅度的。
四是目前的体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现在不仅优秀教师被选调,城市的教师有问题了就流放到农村学校,这就成了悖论。现在信息化发展非常快,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不能替代教师自身的水平。
因此,解决教育均衡化的问题,不在一时一地,根本的要取决于人的观念和经济发展。我个人认为,城市化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策,而不是试图让农村的教育与城市教育均衡。
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规律,它给城乡教师资源带来的不均衡是显而易见的。怎样解决?我认为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的问题。
农村优秀教师进城,无非是两条途径:个人主动申请要求和争取;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推荐选拔。
昨天,一位朋友打电话,说他女儿在某乡村小学工作了5年,属于大龄女教师,还没有对象(按当地教育局政策,在偏远乡镇任教的28岁以上未婚女教师,可以申请调往城区学校),要求向城区学校调动。并且说局里有关领导已经答应,让回校填个调动申请表按组织程序报上来。但是学校校长不同意放人,也不给她签字(原因是这个教师工作太优秀),让我跟教办主任通融一下。
我第一感觉这事不好办。因为乡镇教师短缺,教育局与教管办有不成文的内部规定,随便放走教师一般不再给补充,以此相互监督制约,也有点互相推卸责任的意思。校长不敢签字实属正常,如果签了,教管办会批评,教办主任签了字并上报了,教育局便有了话说。但是不管怎样推诿,每年都有大龄教师进城的,空缺岗位该调剂的还是调剂安排了,不然又与照顾大龄女青年教师的政策有矛盾。
由此,便涉及到题主的问题:
一是优秀的乡村教师究竟要不要进城?不管是优秀教师个人申请进城,或是教育局选拔优秀教师进城,都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人往高处走,有机会到更好的环境中、利用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更大的平台上锻炼提升自己,是每个教师的共同愿望。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撤点并校和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区,推荐选拔优秀教师进城,既是学校、教管办和教育局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发展优质教育、大范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是乡村缺编教师要不要得到及时补充?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只要教育主管部门用心用力去做,乡村教师空缺和师资匮乏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统筹解决的。如:新招教师的分配、校际校内调剂、城区教师轮流下乡支教等。
三是怎样保持城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首先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教师、包括一部分优秀教师,都要求进城或有机会被选拔进城。总有那么一些教师因为家庭父母子女和生活环境习惯等多种原因,选择留在乡镇,其中不乏优秀者,成为当地乡村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稳定农村教育的基石。
其次 ,通过城乡教师的上下轮岗交流,促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互补和融合,加之新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也能使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再是 ,随着教师职称评审等政策不断向乡村教师倾斜,工资待遇和各项补贴逐步提高,必将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又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青年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让师资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形成良性循环,完全可以实现城乡师资力量的基本均衡或相对均衡。
通过考试选调乡镇优秀老师进城,乡镇成了城区学校的“老师培训中心”
城区的选调年年都在进行,几乎每年我们乡镇都有老师通过选调进入城区任教,多的时候两三个,少的时候一两个。这些被选调进城的老师都是镇里骨干老师,年轻,有素质,教学能力比较强。因为选调是通过考试的,每年选调指标三十四个,参加考试的乡镇老师上千人,可见竞争多么激烈,可见多少老师想通过选调进入城区。
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辈,素质是比较高的。考试之后,还有面试,面试内容是说课,能在说课中取得高分的,说明教学能力不错。所以选调进城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胜出的基本都是佼佼者。
乡镇培养一个这样的优秀老师不容易,从懵懂无知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磨炼,好不容易成长成为比较优秀的老师,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很多乡镇校长对比也很无奈,戏称农村学校是城区学校的“教师培训中心”。
教育要均衡发展,必须促进城乡之间老师交流,除了选调农村老师进城,也应该鼓励城区优秀老师到农村支教。现在提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农村优秀老师源源不断流向城区,农村师资力量本来就比较薄弱,再把一些骨干调走了,教育怎么均衡发展?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农村学校又不能强行留住这些优秀老师,毕竟很多人为选调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
怎么来解决农村老师薄弱的问题呢?以前其实也有过类似的 探索 ,城区老师要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两年以上的农村支教经历,让一些城区优秀老师到农村支教,促进城乡之间老师的交流,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结语:城区从农村学校选调优秀老师,让一些优秀老师有了上升的渠道,对农村老师也是好事,但对农村教育并不是一件好事。优秀老师不断流失,造成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解决之道是实现城乡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城区优秀老师到农村进行支教,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最大资源是教师,“农村优秀教师年年被选调进城”的用人导向,只能加大城乡教育的更加不均衡。要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惠政策必须向农村教师倾斜。
一、教师入职招考向农村倾斜。
为了把农村教师留下来,我们的相邻地区新泰市就采取了新教师入职招考时,城乡岗位分别报名的办法,并规定乡村岗位上的教师不准向城市岗位流动。这项规定表面上看对报考乡村教师岗位的教师不公平,但避免了乡村教育岗位变成了城市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基地,新招教师下乡培训几年,成熟了,优秀了,也调到城里学校去了。
二,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向农村教师倾斜。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没有试用期直接定级,并且比在城里工作高一级工资。现在在农村教育工作的老师有乡镇补贴、交通补贴等,为了让老师们在农村学校住下来,国家还为乡村的老师们建设了周转房等。但为什么乡村教师还是留不住呢?这说明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提高得还远远不够,只有乡村教师满意了,他们才会更加安心农村的教育工作。
三、职称晋升向农村教师倾斜。
现在执行的“在农村教师岗位上工作满十年晋升中级,满二十年晋升副高,满三十年晋升正高级”不受学校名额限制的做法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在农村教学的积极性。据说有些县区在县城任教的教师为了职称好晋升,已主动要求到农村任教。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不多。只要政策向农村教师大力倾斜,就能让更多的优秀教师留下来,城乡教育发展才能更加均衡。
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动,这是至少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开的结。而我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解,教育均衡不是拿来实现的,而是给教育一个努力的方向。
可以说,每个地区都存在城区教师从农村教师中选拔的情况。在我所了解的不同地区的城区教师选调政策中,从尽量给农村学校留下优秀教师的角度,我倒认为我们县的政策有一定的作用。
在我县所有新招聘的教师必须全部到农村学校,而城市学校基本只能从农村学校招考。但我县教师招考却限制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职称岗位对等。
也就是城区学校在报教师招考计划时,根据本校中级和高级岗位的空岗情况确定每一名招考教师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各城区学校即使有中级和高级空岗,基本上也得留下来给本校现有教师评聘,不然也产生矛盾,引起本校教师不满,因此招考岗位基本上都是初级岗位。
这样的结果则是所有在农村学校评上了中级和高级的教师都没有报考资格,只有初级的年青教师能报考。
这一限制,农村学校已经成长成熟的教师就不能报考了,这能给农村学校留下一批好教师。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问题,一方面我们新教师必须全部分到农村,工作三年后才能报考,这样农村学校仍然成为城区学校教师的训练基地;另一方面对农村取得了中、高级教师也不公平。
但从一个区域教育整体的角度考虑,在我的感觉里这还真是给农村学校留人的不是办法的办法。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问题,有人说农村教师待遇比城区教师高30%,就会有大量教师愿意留在农村。
不能否认,要让农村学校留得住人,提高待遇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我的观点是农村学校留不住人,可不只是待遇的问题,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农村教师只要有机会,多数人还是愿意调往城区的。
因此说,即使是教育的区域均衡,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罢了。
更多志愿填报知识,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 。
这个问题问得好。乡镇优秀教师被选拔进城,乡村学校吸引不来人。城乡差别难消除啊。
农村优秀教师年年被选调进城,如何实现教育均衡?
教育的均衡化根本无法实现。
一、 社会 环境。
国家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不只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才也是如此。
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放开户籍和学籍限制,只要在当地工作,或者买了房子,就可以就近入学,现在农村到城里买房子已经成了一种风气。
从大环境和大趋势来看,城乡教育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可能实现均衡。
二、政府导向。
教育平时虽然引不起政府的重视,但有时却是政府的脸面。怎么让脸面少花钱,短时间内好看起来?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做大做强。
前几年全国大学大合并,就是都想打造一个本省的有竞争力的大学。
市县级没有大学,就打造航母级的高中,形成“一中效应”。 做法就是把本地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全部集中到市县一中,打造拳头产品,来和外地抗衡。
曾经听教育部门的一位领导说,我们的市长和别的市的市长在一块吃饭,谈起高考,不能让我们市长丢脸,他说全市升学率,我们就和他比一中的升学率。
这种做法受到下级学校的强烈反对,每年中考的时候,各县区局长就召开初中校长会,要求做好控制优秀生外流工作,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毕业班老师中考完又有了一项新任务,到好学生家里做工作,上本县的一中,不要去市一中。但是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螳臂当车,哪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哪一个校长敢违抗市局的命令?
学生收的是下面最优秀的,老师也是。现在农村老师都在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各种途径希望能够进城,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但是真能实现的,肯定是农村教师中的佼佼者。
城市里优秀学校的吸血式成长,造成农村学校严重贫血。
三、师生质量。
由于上面两个主要原因,考取教师编制,优秀的肯定优先选择大中城市,各方面条件差一些的才不得不选择农村学校,从源头上,城乡教师质量就有了较大差距。再加上过几年稍好一点的又被选拔走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质量肯定不如城里的老师。
另一个方面,农村留守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按照教学相长的原理,老师大部分精力就放在如何管理学生上,如何处理学生矛盾上,就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农村学校也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机制,所以农村教师水平大部分会越来越差。
差的师资,自然吸引不来好的生源,差的生源,导致教学成绩越来越差,学校声誉越来越差,分配给学校的评优选先和职称晋升名额就越来越少,老师就越来越没有干劲和奔头,长此以往,农村学校生存就很困难,又怎敢奢求与城市学校攀比均衡呢?
造成城乡学校不均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所以解决办法也不是某一个部门出台某一条政策就可以解决的,解决需要时间,需要大环境的改变,更需要有大远见者的魄力。
要想阅读与众不同的回答,敬请关注“下水诗文”。
我在农村学校工作30多年了,我感到这30多年里一直没有实现教育均衡。就现在的情况来看,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教育均衡。别的学校我不十分清楚,就以我现在的学校为例来说明吧。
我们学校现在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多年前这所初级中学被镇政府承包给了私人。为了生员,学校又在原来规模的基础上增设了小学。现在,虽然从私人手里收了回来,但学校规模没变,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共有36个班,在校学生近2000人。教师呢?不足110人。教师不够,每年从 社会 上自主招聘5—6人。初中这边仅40多人,也有学校领导兼课,理化教师兼任某些副科。
有趣的是,学校每年都有五六个大学毕业生考编过来(大多是女教师),每年又都有五六个教师离开。今年的流动我还不清楚,像去年暑假期间,一下子走了七位中青年教师,有五位去了城市。学校每年都是听课评课,培养青年教师,而这些青年教师经过三五年的历练,翅膀硬了,有三分之一就飞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市所在地县区同等条件相差千元。这种情况下怎么均衡呢?
一、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师待遇。通过农村教师补贴使教师的工资与本市高工资县区持平。
二、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让城区教师几年一轮换去“扶贫”,把农村某些学校的“超编”教师进行调动。
三、在晋职方面,缩短农村教师教龄年限。
实现教育均衡是一件大事,没有几条硬性措施是不可能办到的。
农村优秀教师年年被选调进城,是杀鸡取卵、釜底抽薪之举,不仅不能实现教育均衡,而且会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的差距,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大量流向城市。
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教育质量的均衡,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不是比有没有漂亮的楼房或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是教育教学质量大体相当。 而实现教育质量均衡的关键是师资, 一个好教师就能带动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学校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被选调进城了,不仅造成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缺口,而且会导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教育质量大幅度下滑,城市的学校教育质量将会更高,二者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人在城里买了房子,孩子也随之进城读书,导到城里学校规模扩大,师资出现较大缺口。但城市学校教师不能以选调的方式,让农村优秀教师去补充,而是应当通过有计划的招聘,从近几年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中补充,进而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农村优秀教师年年被选调进城。是的,这样很难实现教育均衡。
我认为教师的不均衡也是因为学生的不均衡引起的。你们城里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农村学生一年比一年少。
城里学生年年增加。除了本地的学生以外。还有大量农村孩子涌向城市。民工子女进城越来越多。另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视孩子教育的农村家庭,也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城里,渴望让孩子得到和城里学生一样的教育平台。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造成了城里孩子城里学生越来越多。小学一年级开学报名的时候,家长甚至彻夜在外面排队。而与成为小学火爆场面相比,农村小学越来越萧条。我的老家所在的镇村小学,每年暑假过后开学班里总会流失一些学生。这些学生都流向了周边的县市,有的是跟随家长出去。有的是家长花钱托人送到外边的小学。学生在小学附近托管中心住宿吃饭。
农村教师年年选调优秀的进城。只会让城乡教育资源差别越来越大。农村的教育会更差,我曾经在村小学教过两年。在小学不光学生流动性大,老师流动性也挺大。留不住优秀教师。
但是所幸现在国家已经注意到了。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而且有意识的调控。今年国家前段时间不刚刚颁布了文件,要在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增设了首席教师。目的就是。增加农村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批农村教育的优秀领军人才。
而且河南省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增加农村教师的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补贴。确实能够暖了农村教师的心。把农村教师留在岗位上。
结束语:客观的现实是城乡农村教育正在加大。但是教育部也力求在改善这种现象。采取了。增设首席教师,增加农村教师补贴的方法。来留住农村教育人才。相信会越来越好的。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农村的人口不断的向大城市在迁移,大城市拥有更多的人口,更好的学校,很多农村的孩子也到县城和大城市去读书,这样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成绩,但同时这也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都在不断的下降,在以后还有可能会有不少的农村学校面临倒闭的情况,毕竟农村学校教师短缺,而且各种基础环境也不好,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乡村学校上课,所以教育部门一定要尽快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可以把部分的农村学校合并。因为在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这些多余的学校其实没有太大的作用,只会浪费教育资源,还不如将一些教育学校进行合并,这样能创办一些高质量高素质的学校,同时两个学校的学生合并在一起,这样也能增加学校的生源,让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能有机会走出大山。
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投资,新建更多的高楼和一些篮球场,足球场等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学校,技术条件非常的差,但是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都将孩子送到大城市去读书,让他们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教育部门要学会均衡教育资源。
乡村学校要引进更多优质的老师。现在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因为条件很差,而且也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工资也不是很高,留不住优秀的教师人才。所以乡村学校一定要想办法招一些好的老师,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也能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不能只和老师讲奉献,也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
农村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减少,生源萎缩,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象:
一、农村学生数量减少,城里学生不断增加。城里学校为了应对这种现象,不断扩校扩班,还是无法缓解学生增加的现状。
二、农村学校教室空置,城里学校教室人满为患。学生分布极端不均衡,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移民到城里学校。
农村的很多家长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孩子在家里上学,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爷爷奶奶因为年龄的原因,只能照顾孩子吃好喝好而已,辅导孩子做作业,用手机上网就望洋兴叹了。
家长看到孩子的学习无法保障,干脆就把孩子转到城里学校。私立学校管吃管住,车接车送,实行封闭式管理。家长省心省事,只是在钱上受点委屈,但可以安心赚钱供孩子上学了。
二是家长渴求优质教育资源。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城里学校和农村学校无论硬件还是教学质量都有差距。
城里学校的教师都是在农村学校工作后又考到城里的。凡是考到城里的老师都是农村学校教师中的佼佼者,都很出类拔萃的。这样的教师能教不会学生吗?教学质量一定不会差!
很多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干脆把孩子转到城里学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三是到城里购房的不断增多。
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孩子的上学都在城里买房。在城里买房已经成为一种 时尚 。
孩子要到公立学校就读,没有房子是无法入学的。家长千方百计都到城里购置房子,否则孩子根本无法入学。所以,凡是有学校的地方,都开发楼盘。学校附近的房子都变成了学区房,房子太好卖了!农村家庭60%以上都在城里有房子。
现在城里开发的房子大部分都被村里的人买去了。
如何走出困境?一是农村学校整合资源。
学校该并的并该撤的撤,同时配好校车,为孩子的上下学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农村的教学质量和城里的教学质量差不多,才能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生才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三是优质均衡教育不能是空话。
为啥农村的孩子纷纷到城里上学?归根结底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师资不均衡,校舍不均衡,教学质量不均衡,方方面面的不均衡造成了农村学校留不住老师,留不住学生。
这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农村学校留得住人!让农村学校书声朗朗!
教育有焦点,我们有观点! 很高兴跟你分享我的观点。
十年时间从一个规模近300学生的乡村学校锐减到如今的80人左右。这只是众多乡村学校的缩影而已,更有的学校已经成为了 历史 ,撤的撤,并的并。
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的原因!
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城市学校学生暴增,乡村学校学生锐减。整个农村人口在减少,当然导致农村学校学生数减少。
二,便利的交通。
以我们这边为例,村村通公路,道路硬化到户。便捷的交通使乡村孩子进城或者到镇上读书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同样是送孩子读书,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强的学校更是家长首要考虑的因素。
三,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差。
一个是末尾轮岗,另一个是城镇学校公选教师。末尾轮岗,村级学校就是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往下轮了,末尾轮岗导致教学水平低的教师沉淀下来。而城镇学校公选教师导致优秀教师的流失。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四,乡村学校辐射能力有限!
在乡村学校中也有着不少的优秀学校,但有哪个乡村学校能有足够的影响力呢?又有哪所乡村学校有足够的话语权呢?
办好一所乡村学校难,办垮一所乡村学校只需要调走个别领导或者教师往往就能让这所学校元气大伤甚至是釜底抽薪。
乡村学校就像一个脆弱的生态瓶,任何一点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五,农民富裕起来了,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视。
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来说已经好了太多,这让他们有了精力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同时也对下一代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寄托。
改变命运靠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大多数农民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到城里上学。
乡村学校如何走出困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农村学校学生减少的原因是综合复杂的。而且农村学校学生的减少导致的困境并不能说是完全不好的,至少上面的一二点原因看并不是坏事!
当然,对于没有能力或者说不愿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的家长和仍然在农村学习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莫大的困境了。
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两个方法走出困境。
一,比别人更努力的学习。
教师差点,环境差点,硬件差点这些都是客观原因,这些差距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或者减少差距的。
二,从国家层面着手制定措施改变农村教育困境。
总结语,农村学校面临的困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要走出困境难,很难。 但再难的路也会有人走,再难的困境也有人选择坚守。致敬乡村优秀教师!
农村学校学生数量急剧下降如何应对,对策几乎为零。
原因一,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青壮年都到发达地区打工,他们的子女多随父母到成市定居上学。
原因二,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到优质教育,纷纷到城市里选择学校供孩子读书。
原因三,农村人对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失去信任。农村教师不是年龄偏大,就是聘用临时代教。因此,农民宁可舍近求远,离开家乡学校到城市学校求学。
改变以上三点,阻力大,有如螳臂当车。除非,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农民能在家门口务工,收入高,所有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到家乡,这能实现吗?
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农村学生纷纷到城市学校,分享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优秀教师渴望,农村孩子才背井离乡到师资较高的城市读书。
均衡师资力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如今农村学校招教每每遇冷,在体制内的农村老师纷纷想办法托关系到城市学校去任教,还有教师不断辞职,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使农村教师出现断层。
缺老师,学生能留住吗?农村儿童已经长期脱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再让他们沦为留守学生吗?
所谓的走出困境,希望不是没有,等到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等到青年人挣着抢着到农村当教师的时候,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加起来。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好办,只要加大乡村教师补助就行。
我参加工作33年,现在乡村小学工作了9年。现在的乡村教师补助,是按在乡村的实际工作年限来的,我如今每月是280元。当然,多年前的农村边远地区补助也还在,每月50元。
这样算来,我每月比城里的老师多330元。这里离城35里,坐公交车需要5元,每月按22天算,处理车费还是可以的。
问题是现在,到了冬季,天很短,下午放学后稍微一耽误,就赶不上回去的车。迎检时需要7点以前到学校,怕赶不上早班车,只好头天就在学校等着。
教师的工作性质,不可能经常按时按点,最好的就是自己有辆车。好在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不是问题,主要还是每天都要消耗的油修费。
现在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什么条件也不比城里差。只要乡村教师补助能上升到一定高度,不仅乡村的教师能稳定住,城里的优秀师资也会向乡村回流。
我所在的小学,前几年投资了500万整改新建,学校彻底改变了面貌,但现在学生数依然没有200人。
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家长也知道送私立学校多花钱。但公办学校时不时老师调走,好长时间由代课教师维持局面的现象太久。
如果乡村教师补助每人每月有2000元,学校16名老师,一年也不到40万。如果还能有500万,十几年的乡村教师补助就有了。
教师自驾车来回上班,一个月500多块钱即可,其它的1500元打动城里面优秀教师,我想绝对很现实。
如果大量城里面的优秀老师涌向农村,还用担心家长再多花钱把孩子送往私立学校?那时,不仅教育均衡的问题不用考虑,教育扶贫也就有了更长远的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难度比较大的,主要农村居民的居住地都比较分散,特别老、少、穷的边区更难,一方面你想投入资金建校,但根据当地的政府收入还不能完成此事,如果建成了,来校学生也不会多,因为边远人口太少了。道路情况又不好,从电视报导中看幼小孩子上学校多困难啊!耍翻山越岭。用在路上的时间比上课时间还多。所以国家提出建立新农村,建设小城镇,一旦建成了,人口相对集中,道路相对改善,学校也随之改善,这样来校就读的学生相对多了,国家再动员一批义教老师或者城市中的教师轮换支教,将来在读学生越来越多。加上本地企业的增多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兄弟也会回到家门口工作,到时中国的教育事业会更上一层楼,全民文化大提高,人员的素质也会大幅提高,文明 社会 普遍都实现,国家更兴旺。
如今,农村学校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棘手问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施落后,农村学校更是留守儿童的无奈的选择。
农村学校学生减少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随着 社会 的发展, 很多农民选择在城市务工,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就会把小孩带在身边,导致农村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 。
第二、生小孩容易,养小孩难 现在要想养大一个孩子,尽管上学不收费了,但是成本真的还是很高的。现在很多农村人也很务实了,也不在要那么多小孩了。所以,小孩的减少是农村学生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农村教育条件、设施等落后,与城市差距明显 现在大家会发现,很多农村人会把小孩送到县城读书,提升小孩的教育质量,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农村孩子的主要出路。因此,这也会导致农村学校学生的减少。
那么,找到农村学校减少的原因之后,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如何走出困境呢?
首先,我认为一定要留住学生,要想留住学生就首先要留住家长。 政府一定要给予回乡发展的年轻人一定的创业扶持,让他们留在农村,带动农村的发展,那么解决了家长的就业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农村学校学生减少的问题。
其次,我认为要留住老师,让优秀的教师愿意留在农村 政府一定要解决乡村教师的经济问题,对愿意扎根农村的教师给予资金奖励,拿到更多的工资。乡村教师的条件是和城市无法比的,要让他们的付出有更多的收获。
最后,一定要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模式,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对于留守儿童,可以提供学校寄宿服务,让他们每周或者每月回家一次,不要让农村小孩处于放学后无人照顾的情况。教育设施,比如电脑、实验室一定要和时代接轨,和城市小孩拥有同样的教育条件。
总之,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还是最大的,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势必会影响城镇化进程。所以,一定要开始注重农村教育问题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 社会 经历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变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城区和撤点并校,“乡弱”“村空”以及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一系列问题陆续出现,农村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当前农村学校正遭遇多重发展压力,如肩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重任务,面临难以逾越的价值冲突与生存困顿,承担“控辍保学”“扶贫攻坚”等多种 社会 重任等。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需重新思考自身责任与定位,走自救自强发展之路,走多元扬长发展之路,走绿色生态大教育之路。
建议农村学校聚焦学校发展内生力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学生校园生活建设三大关键领域开展行动研究,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对农村学校的教育输血
建设乡村教育首要的不是加大对技术的投入,而是对教师的投入,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是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短板是乡村教师建设。因此,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一是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使硬、软件建设接近城市学校的水平。二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如修建学生公寓,配备好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也可以城里教师下乡支教,形成教师、校长合理流动,让城乡无差别。三是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生活水平,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以改变农村教师招进来留不住的尴尬局面。四是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和城乡教师的交流,更新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农村学校的吸引力。
1.多元评价尊重每个儿童
在以成绩为核心的单一的评价体系下,农村小校常常处在即使奋力追赶却依然垫底的困境中,到头来让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被不断打击。
在农村学校中,“学困生”、特殊儿童往往是被容易“忽视”的群体。但是,放弃了第一个,往往就容易有第二个、第三个。不论是“学困生”,还是肢体、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从“是个娃、都得要”的朴素想法出发,接纳每一个学生。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里毫无任何特殊教育训练的老师们,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建立起自信开始,一步步摸索合适的节奏、与家长达成共识、塑造同伴支持的氛围,“不放弃,尽全力,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在这些学校里生根发芽。
3.学生校园生活建设领域
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域,包括如何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与校园生活;如何遵循学生发展需求与规律特点,立足农村现有条件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如何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变化进行寄宿制管理与改进;如何对农村特殊群体孩子进行教育与培养等。
4.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1)要留住优质的生源,把根留住才有希望,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2)留住优秀教师,引进优秀人才,让教师能留得住,年轻教师能安得下心来教书。
(3)给学校多一些管理权力,让学校不要再束手束脚,解决不敢管教学生的困境。
(4)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真正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5)给农村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可以涵养人,环境可以塑造人。
开展行动研究,促进农村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近几十年来欧美教育界广为接受的一种研究范式,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开展群体性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而且可以让学校办学更加理性。对于今天的农村学校而言,可通过聚焦以下关键领域开展行动研究,并通过“发现问题-制定策略-自主行动-研究反思-再发现问题-再行动”的研究模式,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反思性文化与机制,促进学校的自主可持续发展。
学校发展内生力建设领域,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域包括如何形成逻辑自恰的办学理念表达系统,并使之落地生根;如何建立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与自主发展机制;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如何立足校本,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如何有效利用家长、社区资源进行开放办学等。
今天的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还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农村教育的问题,也许会随着将来农村的城镇化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就眼下而言,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目前农村学校学生猛降的问题:主要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影响,再过一个时期可能有好转的气象...
拿我老家来说吧,我老家一共有17个乡镇,原来各个乡镇都有小学和初中。后来随着学生数量的锐减,各乡镇的学校被不断地拆并,如今除了县城,只有三个乡镇还有中小学,而且生源还少得可怜。
至于题主所说的如何应对、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我觉得很难回答,因为这是 历史 的必然,只能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孩子也随之进入城市的学校就读。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学习、工作、生活,成为城市人口。
这导致各地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很严重,仍然留在故土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实在没有能力在城市立足的。而那些转变成城市人口的“农村人”,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自然会把孩子一起带到城市生活,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
在老家,我有不少老表原来都是生活在农村,现在几乎个个在县城买了房,成了“城里人”,而他们的孩子,也在县城的学校就读。
城乡教育质量差异巨大,很多家长出于让孩子享受更好教育的考虑,把孩子送到城里来读书。
城市的学校,能获得更多的 社会 资源,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而且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学生素质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农村学校。当农村学校在为修理危房发愁的时候,城市学校已经在规划建设游泳池了;当农村学校在为留不住年轻老师而发愁的时候,城市学校已经是硕士研究生满地走了……
于是,别说那些有能力在城市买房的,就是那些没有能力在城市买房的,为了让孩子能到城里读书,宁肯在城市学校的旁边租房子陪读。
我们学校就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孩子的老家在区县的乡村,家庭条件也很一般,买不起房子。但未能让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父母从孩子小学时就到城里来务工,买不起房就选择租房。总之一定要让孩子挤进城里的学校。
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方便进城务工子女就读,这使得农村孩子到城里读书变得十分便捷。
很多农村的家长,他们并没有获得“城里人”的身份,更没有在城市买房,但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进城务工人员”。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的为城市发展做贡献,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方便进城务工子女就读。
拿我们这里来说吧。我们经常笑称:进城务工子女就读是最方便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是本地城市人口的话,需要看你的房产证,根据学区来确定你就读的学校。而如果你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话,你只需要出具务工劳务合同和在学校学区内的租房合同,就可以顺利到学校就读。
【结束语】: 总之,城市化是导致农村学校生源萎缩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只能顺其自然,适应这种改变。当然,也没有必要忧心忡忡的担心“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国家会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的教育权的,农村的孩子、老师和学校都会得到妥善处置的。
农村公办学校一步步走向衰落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妇,宁愿承担高额的择校费用,学生昂贵的花销支出,尽管家庭大多数的农村家庭并不富裕,但是把子女送到城市的公办或者私立学校,已经成了农村家长的第一选择,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身边的农村学校,农民的信任感越来越缺失,这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
小小李对此深有体会,农村本地的学校教育风气,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大都出现了良莠不齐一边倒的局势,与其说是农村家庭选择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倒不如可以直观的认为,是当前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衰退,不得不逼着农村家长另谋城市学校,这是农民一种无奈的选择,和没有任何力量去面对的。
试想一下农村的父老乡亲本来就收入不多,把孩子送到城市上学,不但要增加高额的开支,而且每个礼拜都要忙着接送,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而且还要担心孩子在城市学校的生活,但是即便如此,为了孩子以后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农民朋友们还是毅然决然的,想办法、托关系、找门路,送孩子去城市读书,这背后的艰辛和苦涩,绝对不是局外人所能现象的。
试问一句,如果农村学校让家长们放心,农民们还用遭受这个困难吗?
农村学校,目前学生数量猛降,如何应对?如何走出困境?师资力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农村学校的硬件装备已经完全可以和城市学校媲美,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困惑就是,老师质量的两极分化,一个农村学校的教师基本上可以教遍所有课程,试想一下,这中间对于教课能力的质量把握和掌握的数量程度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就是老师的缺失,在农村缺老师,缺好老师是一个大问题,不得不说没有执教资格,没有教学经验,甚至老师都不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大有人在,在很多地方是代课老师支撑了几乎整个校园的半壁江山。
你让一个20多岁的农村代课老师,每个月拿着1600多元钱的代课费用,他们或许抱有热情,心系学生,可是这样的报酬你有会能如何确保他们一定要尽职尽责那。
农村学校能够打起旗号,树立起标杆作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把老师的个人业务能力,真正的提高上去,并不是说代课老师不行,而是你让一个没有任何资质没有教学经验的农村代课老师,走向讲台,你有没有想过,他是否真正有能力撑得起这个班级。
一些在农村崭露头角的代课老师,只要教学质量稍微出现起色,面临的就是被城市里面的私立学校高薪挖走,找不到正规的专业老师,留不住教学能力强大的代课老师,这是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偏差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当然了学校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局面的,试想一下那个校长不想着自己的学校,都是专业教师,都能取得好成绩,这首先需要解决该问题的是有关部门,不要让农村学校缺老师。
别让农村校园的硬件设备成为摆设,成为迎接检查时候充当门面的工具,国家对于农村教育的用心和投入是非常重视的,农村学校并不缺少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而缺乏的是能够使用、传播这种设备的农村老师。
与时俱进的教学设备是用来带给农村学生一个更开阔的视野的工具,是弥补农村和城市教学质量差距的利器,而不只是放在办公室里面,带着尘土冷冰冰的工具。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优质生源、师资不断流向城市,乡镇高中该如何?】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