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用线条的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五种。勾主要是勾勒石块或树木这些景物的边框和线条;皴主要是用于表现石块和高山的纹理感;擦是用淡一点的墨水层层叠加,打造丰富的层次感还有纹理感;染是用淡墨对画面进行渲染,表现高山之上云雾缭绕的感觉;点是用笔尖在纸上点的方式,让整个画作意境更加饱满。
青绿山水画的技法:
步骤一:先用铅笔或淡墨在熟宣等纸上打好初稿,再用墨线勾勒好画稿景色。用笔线条有力饱满,自然轻松。
步骤二:用赭石分染树干与建筑物,山石用赭石染下部,再用草绿色打底,或先赭石后汁绿并用之着底。远山可用赭石染出上深下淡的效果,再用朱砂或朱磦染山顶。
步骤三:等画稿干后,用石绿、石青,在明部位多用石绿,暗部位多用石青。染色要均匀,不可一次完成。要逐遍加染,以防出现火气、呆滞效果。
上色要果断利索,不能来回涂抹。要使山石染出质感与厚度的效果。最后用墨以轻重浓淡结合勾勒出来山体主要部位。在山石暗部再略加皴擦以增强山的立体与厚度。待画面干后点苔完成作品。
小青绿是介于大青绿与浅绛山水之间的设色画法,与大青绿相比,用墨、用线、皴擦都要多,而非透明色使用较少,染色也较淡薄一些。着色过程与大青绿山水基本相同。
在生宣或半生宣纸上用墨先勾勒出山峰、丘壑的形态趋势。注意对象的主次分明,并皴擦成形。用笔流畅自然,线条要有抑扬顿挫且有力。添加树木、建筑物注意其形态与山峰的相互呼应。用淡墨烘染山体与云层的涌动走势,要有灵动的感觉。
山水画的5个技法分别是创作法、构图法、皴法、山石结构法、树木写生技法。
1、创作法:
创作是一切技法的综合运用。既然是“创”,就没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画家由于各自的修养、禀赋、爱好不同,创作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差异,这就不必强求一律。
2、构图法的基本步骤: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心。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
3、皴法:
所谓皴,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不规则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浓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阴阳面,增加山石质感和明暗。
4、山石结构法:
前人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
5、树木写生技法:
初学画时应先学画树的主干,后画次干,再写小枝,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经过一定时间的写生练习之后,自然会抓住物体的特征规律,线条也能做到简略扼要。“画从真中来,不受真所限”。
中国画即要“形似”,而更讲求“神似”。绘画的关键不在于对象的美与丑,而是重在“画龙点睛”之处,表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精、气、神,使其能有一个完整的画面,空灵的意境,让人有情思畅想的空间,这些种种的美好品质都奠定着它在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技法一、勾水画法:
多用淡墨顺锋根据水的不同形态勾勒出水纹,用线要流畅、舒展,具有动势,不可板、滞、僵硬,要注意勾水的整体和空隙。为使水波或泉瀑的生动,勾线后可用淡墨侧锋加强其层次。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技法二、留白画法:
先画出山体、坡岸,留出水面的空白,不加线条勾勒。由水滨的实画衬出空白的水面,或带状的流水,要注意计白当黑,把握留白为水的位置、形状以及与周围物象之间的关系。平静的空白水面,有时可画出水中倒影。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技法三、勾皴并用法:
用勾线和皴擦的方法,画出水的波浪,用笔要中、侧锋交叉变换,笔势要自然、利落,有虚实变化。
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技法四、湿染法:
有些画可用色或墨染出水面,以增加画面的色彩效果和整体性。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山水画常用的表现技法相关的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
山石是山水画最基本的内容,石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绘画,要经过勾、皴、擦、点、染等几个基本步骤或再增加提的程序。勾是用中锋或侧锋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勾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勾石的顺序是先左后右,小的石块可由两笔勾成,大的石块可由三笔或三笔以上勾成。勾石的线条不能太简单,需有曲折、欹正的变化。
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皴笔要简练,不宜过于密集,否则笔法就显示不出来,墨色也容易呆腻。
擦是用干枯的笔肚依据山石的阴阳起伏稍加轻擦。擦是皴的一种补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体感和立体感。一般先皴后擦,也可以边皴边擦。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依据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显出立体感,调节石与石之间的空间感。
点是用浓墨或焦墨点出山石上的苔点或苔草。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山水画用线条的技法】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