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目标的本质属性是以音乐实践活动为教育方法途径,以音乐作品为教育内容,以促进心理、生理共同发展为目的,以通过提高音乐表现、审美以及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行为。
西方美学中“人只有通过艺术才成为人”的观点影响深远。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应该落实于对人格的培养上。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所阐述的是同样意义。音乐教育就要贯通音乐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必然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人的心灵在音乐审美方式的引导下,在音乐人文精神熏陶下,领悟人生真谛,使焦虑得到宣泄,烦恼得到消解,并通过体验和反思,达到生命质量的创造与升华。让学生带着一分希望上路,怀着一点梦想前行,生命因这分希望而拥有活力,生活因这分充实而感动慰藉,从而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对人性的塑造。
三、彰显:音乐教育人文价值的追求音乐教育是以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人的价值提升的教育来显示它独有的人文价值。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彰显人文价值的追求过程。1.音乐教育旨在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音乐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的体现。这种美的特质是诉诸于心灵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是其他任何一门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因而音乐教育人文价值凸现于培养个体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在对音乐作品客观的描述和认识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音响和结构的鉴赏和辨别能力。音乐离不开音响,节奏和旋律的和谐、美妙对于个体具有极强的知觉穿透力。当我们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使那些并不了解备课参考梁祝爱情传说的人也会为乐曲组成的美妙乐章所感动。轻柔优美的音响,波澜起伏的协奏,向人们展示出爱情的美妙。正是音响之美作用于审美个体的感知,久而久之,让学生的审美感知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就要以音乐的音响美,强化学生审美感知;以音乐节奏美呼唤学生的内在律动;以音乐的旋律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从而建构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2.音乐教育重在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由于音乐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是声音,相对其他艺术门类及自然美,也都最能传情达意,表现人们的情感。黑格尔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音乐教育只有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丰富和扩展审美情感。法国通俗钢琴家,被誉为世界现代钢琴演奏王子的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水边的阿蒂丽娜》,给人以幽雅美妙的审美享受。那种旋律悠扬、和声简洁、音乐辉煌的音响令人想起少女的纯情、青春的美好、情感世界的宽宏广阔,唤起审美者对于爱情、友谊、人生的无限遐想,使审美情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诸如音乐形式单纯的儿歌、少年歌曲,不仅在情感上使之丰富扩展,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也作用很大。
3.音乐教育尤在完善学生的审美人格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还有一句名言:“道德伦理与美是一致的。”这种美学思想在孩子与艺术的接触过程中表现得最充分,因为任何一部真正的音乐作品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的因素,任何力量都不能把这两种因素分开,没有艺术,特别是没有音乐,就不能、也不可能真正培养一个人的个眭: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知识、技能和技术,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音乐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完善他们的审美人格灵魂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灵魂柄息在他们对美丑、善恶的判断上,通过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和创造,使其蕴含的伦理道德内涵净化心灵,把思想情操升华到崇高的境界,以构建起完美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音乐审美教育可促进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它从完整成熟的心理结构出发,培养人的整体反应方式,以促进人自身各种心理因素的平衡与协调,提高人的素质。音乐这种具有节奏性、平衡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它积淀着人类的情感和理想,是一定社会内容的特殊反映。学生参与音乐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中,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使品格得以良好的塑造,促进个性品质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使人的整体人格与外界环境整体能形成和谐共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的目标
音乐教育就是在音乐中融入了教育,则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一、唱游学习中感受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
通过音乐来启发诱导学生,教育学生
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 要:音乐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和途径。
音乐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求、情感的方式,应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音乐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具有音乐创作方面的潜能,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这方面潜能的挖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教学中获得审美体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是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有益探索。这一探索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学的改革还是顺应社会科技发展潮流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相对“传统教育技术”的一个术语,任何时代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有其“教育技术”,只是“技术”的含量和水平有高有低而已。教育技术不仅包含物化的媒体技术,也包括非物化的教育规划与开发技术、教学设计与组合技术、教学策略与方法技术、教学信息传播与交互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技术、教学管理与控制技术。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合我国实际,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考虑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既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二、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和途径。音乐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求、情感的方式,应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为了使音乐的功能得到更好地体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上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包括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等。在《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的要求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 (四)提高生活质量,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 (五)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学生可塑造的各种能力及潜能。
但在现有的音乐教学目标中,重视知识教授和记忆的偏多,着眼于知识运用、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的比重很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重新审视当前的音乐教育的要求将会对现行的音乐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因而往往使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比赛的结果和成绩,忽视教学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忽
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1]
。我们应该认识到,专业音乐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音乐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音乐教育则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当从教学出发,在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有所突破。
一是从审美出发,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气氛,使学生充分显露自己的艺术潜能。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学习的个性化,这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音乐教学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音乐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音乐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利用音乐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如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选择音乐让学生唱歌、跳舞的过程都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感受力,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而配合使用的教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认识各种形状、颜色等,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实践能力,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乐趣,还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反之,音乐教学活动如果过分看重教学结果,势必使教学过程过于拘泥,妨碍艺术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想象力等都将受到影响。事实上,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此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不断地在收获结果。比如,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就是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而获得审美体验就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由此可见,强调学生体验的教学过程并非不考虑教学效果,而是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重视情感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把审美的目标提到重要日程上;音乐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在多门类、多学科综合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这里明确提出音乐教学是一种人文课程。音乐教学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音乐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又不仅是知识技能,还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欣赏、创造、表现、知识、技能、反思、评价、交流等多项能力。这里应该特别注意“整合发展”和各种“连续”与“关系”的提出,它们具有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意义。以人文精神统领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提高了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统领可以引导教师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
三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全新的艺术感觉,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视唱教学。我们可以预先把将要学习的试唱曲或节奏练习曲制作在电脑中,利用电脑音乐软件将其用各种乐器的音色播放它,这样既可以节约我们的备课时间,也可以因为演奏乐器音色的变化而使得视唱教学变得活跃;另外,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进行音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教育手段相比(如抄谱)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在音乐教学中,利用音乐软件进行音乐知识(乐理)教学,可以使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联系在一起,可使音乐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2]
。比如说,我们讲滑音。传统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用语言进行描述,如今有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预先在电脑中利用软件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教学时将其播放,让学生对滑音这个概念有个从文字到音响的形象认识。除此而外,音乐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还可应用在唱歌教学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总谱浏览、简单的曲式分析、认识乐器及其音色特点等等。
四是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使教学过程能按艺术的规律运转,从而达到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审美过程的完美统一。如《跳圆舞曲的小猫》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小主人睡觉了,他梦见家里的小猫在“舞场”上跳起了优美的舞,天真活泼的小猫越跳越高兴,在“舞场”中快速的旋转,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迅速逃离舞场,小主人赶快醒来,发现自己的小猫安然的躺在自己身边,这位小主人长大以后,依然记得这场梦,记得梦中的音乐,他就是美国人安德森。这时放音乐,拿出制好的图片,边听边看把故事解说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音乐是多么形象,一首乐曲原来就是一个故事。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和内容后,再让学生复听时跟着音乐拍手,同时提醒学生乐曲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各种情绪表现跟音乐的内容有关系。第三遍听时可让学生听到管乐器演奏的较强音乐时用尺子弹出声音,听到弦乐器演奏的较弱音乐时用手帕挥舞。这种方法虽很简单,它却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的内涵都蕴于无言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并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特别指出的“技术的力量拓宽着今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对各种条件的利用以及选择的范围。新的技术使学生能够尝试大量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和途径。电脑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出无法想象的效率和机会,这些技术应该立即投入使用。人机声像对话如果得以恰当的运用,可以对创造性思维技巧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不断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合理运用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音乐教学资源,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促进音乐教学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强化音乐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需求,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单调、评估片面等,这样,教师不但完成不好教学任务,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也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同时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3]
。有人戏称“100%的学生喜欢音乐,99%的学生讨厌音乐课”,事实上正是教师不注意将学生的发展实际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忽视学生音乐学习需要的结果。这些应该引起我们音乐教师的重视,迫切需要调整教学模式来改变这样的状况。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好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音乐教育目标的本质属性】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