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除了清华以外还有哪些院校

 2024-11-26 02:21:01  阅读 528  评论 0

摘要:深圳大学城(University Town of Shenzhen)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东北部(西丽塘朗片区),紧邻深圳野生动物园,距离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10公里,总体规划建设面积为10平方公里。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三所院校

深圳大学城(University Town of Shenzhen)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东北部(西丽塘朗片区),紧邻深圳野生动物园,距离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10公里,总体规划建设面积为10平方公里。包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三所院校。

01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英文名 Tsinghua Shenzhe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chool,简称Tsinghua SIGS)是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合作共建的公立研究生教育机构。

深圳大学城除了清华以外还有哪些院校

0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国燕园)是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成“北京大学坐落在深圳的世界一流国际化校区”,办学特点是“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

03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是哈工大的一个校区,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一所大学。哈工大(深圳)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首所进驻深圳招收本科生的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哈工大(深圳)的目前,哈工大(深圳)共有全职教师400余人、兼职教师150余人、在站博士后13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余人。现有理、工、管、经、文、艺6个学科门类,涵盖23个一级学科,设有10个学院、4个研究院。到2023年,哈工大(深圳)教师将达到900人,在校生将达到10000人。

从“龙子湖大学城”说起,河南高校崛起为什么这么难

近日,河南省著名的龙子湖大学城被某些专家批了,不过网友们很理智,河南高校办学容易吗?为何已经运营十多年的大学城还能遭受专家批评?

河南大学,曾经作为国内三所著名的留美预备学校之一,那也是有过高光时刻。不过在院系调整之中惨遭肢解直接一落千丈,不过好在那时候河南省新建了中原大学,之后又成立了郑州大学,不出意外的话,河大,中大,郑大三驾马车也能冲出一片天地,但是随着行政(注意行政这个词)区域的调整,甭管是中南还是华中,重心都放在了武汉市,中原大学直接迁往武汉(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的前身)。仅剩师范学院的河南大学独木难支,在开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综合性大学的序列,又因开封市的局限性开拓了郑州校区。

赶上了“双一流”的车,至此河南省终于形成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的局面,但是相对于河南的考生数量来说,仅有两所“双一流”高校是远远匹配不上的,看似数量庞大的高校和稳中有升的一本率,背后更多的却是无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省曾经诞生过一所本该独领风骚的与国际接轨的高校——黄河大学(世界名校教材,全英文授课),相当于现在新办的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校,但是正是由于太过超前又加上当时的大环境,最终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大学。可以说,河南省一直在尝试,但是最终结果都不尽人意。此前也有过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的布局,不过就目前来看又是一个烂尾。

其实各地办学,主要的就是决策者(人)和资金来源(钱),而这两者,河南省都缺。河南省高校虽然整体质量一般,但是数量却不少,几百亿可能撒下去连水花都看不着,光倾斜一两所高校又不太现实(没有部属院校),大家都等米下锅呢,总不能把其他高校饿死吧。深圳够有钱了吧,几十年如一日地砸钱养深圳大学也没达到该有的高度。可见,办大学光砸钱是不够的。

另外,说一下人的因素。河南省错失了中科大,中国矿大等高校的机遇实在是一大憾事,不过其背后有着更大的人的因素。中国高校,尤其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之后到八十年代,可以说高校迁移很频繁,但是一所高校甭管是从北京迁往何处最终差不多都能再次复建。就算不能复建(中国科大),也能变相地建(中科院大学),就连板上钉钉的华北电力大学,本来保定是本部都能给你变成分校区(现在北京校区是本部,相当于华北电力大学是北京高校),这就是背后人的力量。不服,那大家公平公正公开投票嘛,这一投好家伙全票通过。

此前也有过河南专家建言恢复重建中原大学,好家伙中字头大学绝对不允许,直接否定掉。唐山学院想改名唐山交通学院,也是这种活生生的例子,不允许。

皮豆觉得除了清华北大这种学校之外,像农业大学、石油大学、矿业大学、钢铁学院(科技大学)等行业性院校真的不适合在京办学。一个农业院校至少得让学生接触一下农场农田吧,巴掌大的实验田得出的结论真的能和实际农田一样吗?这就跟学了数年的海洋专业没见过大海一样,简直就是滑稽。

河南高等教育,道阻且长,只有静下心来埋头苦干,留住人才(至少留住省内的人才)才是出路,否则人才培养了不少全是为他人做嫁衣。

海派城市考古|高考季,回望吴淞,见证上海最早的大学城

受疫情影响,上海今年高考延后一个月,重归“久违”的七月。对很多人而言,高考是求学路上重要的里程碑,高考之后,迎接他们的将是全新的大学生活,而此刻,除了等待分数的公布,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恐怕就是考虑去哪儿上大学了。

放眼如今的上海滩,松江、临港、闵行、奉贤、杨浦、金桥等处,都已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正式或非正式的“大学城”,说出学校的方位,念得是哪所大学,一般大家也都基本能猜到一二。

实际上,对于上海来说大学城并非什么新事物,早在1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诞生了一座大学城,它的位置就在江海水陆要冲的吴淞。

时光回到1905年,原吴淞提督行辕(大致位于今吴淞中学范围)迎来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原本多是震旦书院学生,是年春天,为抗议教会干预校政,擅改校规,于右任、邵力子等130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震旦书院创始人马相伯在吴淞复校,取名复旦公学,蕴含恢复震旦之意,此即为如今复旦大学的开端。

除了创办人马相伯,复旦公学创办之初严复也出力颇多,其向上海绅商各界募集经费,并参与制定《复旦公学章程》,主持首届新生入学考试。500多位报名者中最终录取50人。自1905年至1911年,复旦公学在吴淞前后共计7年,逐渐成为一所三年制的高等学堂,学生总数约在200人左右。据《复旦公学1910年下学期一览表》记载,当时学校共有讲堂8间,寝室21间,盥洗室4间,浴室2间,理发师1间,教职员仆役寝室11间,储藏室2间,调养室1间,厕所4间,共计房屋约60余间,已具有一定规模。这一时期,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等先后担任监督(校长),奠定了复旦最初的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爆发,吴淞校舍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生则多投身革命,学校停办。民国建立后,经校友于右任争取,以徐家汇李公祠为校舍复校,此后将近10年的徐汇办学岁月由此开启。

就在复旦挥别吴淞的前后,这片江海交汇之地又以地利之便,迎来了两所因海而兴的学校:吴淞商船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

吴淞商船学校,始创于1909年,原系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1912年迁入位于炮台湾(今塘后路东侧,塘后支路以南)一带占地约20亩的新校舍,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是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高等航海学府。

吴淞商船学校旧影 《中国学生》第2卷第14期 1936年建校后的吴淞商船学校受时局动荡影响,经费时常没有着落,被迫于1915年停办,校舍、设备移交海军部接办海军学校,时名“吴淞海军学校”。

吴淞商船学校校徽1920年代,海军学校停废,商船学校多名校友深感航海事业之重要,奔走恢复母校,终于在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王伯群的支持下于1929年在吴淞正式复校,更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此后八载,虽经历“一二八事变”战火波及,但学校坚持在吴淞砥砺前行,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学校再次毁于战火,被迫内迁办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俗称吴淞水产学校)始建于1932年,位于今塘后路以西,水产路以南。水产路之得名,即在于此。该校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教育家黄炎培、张镠合力创办,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水产学校之一,最初开设有渔捞、制造两科,1919年又增设养殖科。其中渔捞科培养海洋渔业专门人才,制造科培养水产品加工制造人才,养殖科培养水产养殖专门人才。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外景学校创办伊始,就注重引进各类专业设备、1916年建造学习船“淞航号”,后又添置各类航海实习器具,罐头机械设备、养殖机械等等,在1920年代成为国内设备最完备的水产学校。遗憾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学校受损严重,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校舍更是全毁,不得不内迁。

1915年4月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全体教职员和学生合影值得一提的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同志在1914-1917年期间曾入读该校渔捞科,期间积累的日文、英文基础,为其日后赴日、美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吴淞大学城”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除了吴淞商船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0年代迁至吴淞办学的还有今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肇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立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址位于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中路校区处。

同济在吴淞租借校舍分布图1917年3月17日,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为德国产业,解散学校,师生被迫离校。后经中外各方奔走争取,学校改由中国自办,除医预科在白克路宝隆医院附近办学外,工科、机师科、德文科等均迁至吴淞租地办学。1919年经教育部拨款,同济在吴淞(今同济路以西,水产路以南一带)购地198亩,开始兴建校舍,1924年吴淞校舍全部建成,1927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大礼堂及工科教学楼(1937年被日军炸毁)自1917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同济大学在吴淞前后将近20年,发展成为校园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医、工、理三个学院,在校学生1000余人的一所沪上知名大学。规模之大,设备之全,在沪上均属前列。如今宝山区的主干道同济路,即得名于该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同济内迁西南。战后由于原址已成农田,遂改在四平路新址继续办学。前文提到,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在1905-1911年期间办学于吴淞。不过,复旦与“吴淞大学城”的渊源,远不止于此。如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医学院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即是由颜福庆、乐文照、高镜朗等人在1927年于吴淞创办,1928年开始招收新生,学制四年,第五年为实习,医学院开班后不久,就与中国红十字会协作,以后者海格路(今华山路)总医院为临床实习医院。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吴淞校舍遭遇战火,学校迁至红十字医院附近办学,并于同年改名“国立上海医学院”,后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于今址购地重建学校并于1936年正式落成。

吴淞原政治大学校舍,为上医创办时第一幢教学楼,1932年毁于日军的炮火复旦(含上医)、同济、海事、海洋,如今这四所沪上高校,当年都曾汇聚吴淞,缔造了这座上海最早的“大学城”。实际上,当年在吴淞的高校,还不止于此。比如1923年,自治学院在今吴淞中学一带办学,1925年改名国立政治大学,1927年北伐军抵沪后该校停办,校址之后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使用。又如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也曾于1929年至1931年期间,在今泗塘河以西地区办学。当然,这些已经消逝的学校里,最有名的则是中国公学。1905年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法案,对此举深表不满的中国留学生纷纷退学回国,创办中国公学,继续学业,获得政府及民众的支持。1907年,该校位于今永清路东,水产路南,淞宝路西位置的校舍落成。此后数十载,该校几经兴衰,期间曾一度停办,校舍租于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5年中国公学迁回吴淞原址,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校舍被毁,学校告终。

1907年10月3日《新闻报》关于中国公学的报道百年沧桑,岁月荏苒,动荡的时局与连绵的战火,令“吴淞大学城”成为历史,而这或许也正是吴淞这座国人自开商埠在近代以来几度兴衰的一个缩影。时隔多年,走在吴淞的大街小巷,旧日大学城的踪迹已难寻觅,唯有从水产路,同济路这些地名中,才能窥得一丝往事与回忆。令人振奋的是,2021年,宝山区正式启动“百年教育”寻根计划,其中就包括了邀请相关院校回到宝山寻根溯源,就院校历史沿革、原址确认、文脉标志设计等方面开展意见征询和深度合作。相信在此推动下,这座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吴淞大学城”的面貌将会越来越清晰,也能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深圳大学城除了清华以外还有哪些院校】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news/327888.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2792秒, 内存占用2 MB, 访问数据库23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