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初中生都觉得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相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初中生而言,学好物理并不容易,因此导致了很多学生成绩不太好,那么学习物理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内容,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间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至少两个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
发生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快慢,运动方向)。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标示力的作用效果(模型法)。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是成对存在的。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和受力物体。
弹力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性:能恢复原大小 塑性:不能恢复原大小。
产生条件:①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②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拉力、推力、支持力。
弹簧测力计
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使用:
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力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不仅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使用
可在太空中使用
重力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大小: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铅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运动和力
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
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想要学好初二物理就得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初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初二物理学不好会直接影响中考,甚至影响到高中物理学习,所以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初二物理的学习。
知识使人愚蠢,知识会使人们的敏感度迟钝。知识会填塞他们、会变成他们身上的重担、会强化他们的自我,却不会给他们光明、不会为他们指出道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1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
(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2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 方法 、 措施 。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3
一、压强
1.压强: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4
一、浮力
1.当物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时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其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称重法测量浮力: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即F浮=G-F′
4.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公式:F浮=G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⑶“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v物,这时v物=v排+v露。<p="">
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例如: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2.应用
(1)轮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来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m排=m船+m满载时的货物
(2) 潜水 艇
原理: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气球和气艇
原理: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氨气、热空气),
通过改变气囊里的气体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大小。
3.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①称量法:F浮=G-F拉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④平衡法:F浮=G物(悬浮或漂浮)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总结5
一、功
1、功
(1)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①有力无距离②有距离无力③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
2、功的计算
(1)计算公式: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3)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即明确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F、s的单位分别是N、m,得出的功的单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单位是瓦特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t表示时间,单位是秒。
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单位:焦耳(J)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四、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1)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2)单位:J。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2)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香菇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3)在分析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在哪一个过程中,再分析物体质量、运动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能的变化和转化情况。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汲水、磨粉船靠风力鼓起帆来推动航行。到19世纪,人类开始利用水能发电。
(2)修筑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势能越大,能发出的电就越多。风能也可以用来发电,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4.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运行,所以存在动能和势能。
(2)卫星在大气层外运行,不受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因此机械能守恒。
(3)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它的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初二下册物理的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 物理初二下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物理是初中学习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下面是初二下册物理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物理学习提供帮助。
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10、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电压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3、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
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电阻的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其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串得越多,电阻越大)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分压作用:=计算U1,U2,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Q是热量)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并得越多,电阻越小)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R总=R
④分流作用:计算I1,I2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Q是热量)
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学习也是一样的,需要积累,从少变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知识点整理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 潜水 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 方法 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初二物理 复习方法
一、遵“纲”循“本”,梳理强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能力。
1、明确考点,梳理知识,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历年来中考基础题面广量足,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学的重点放在《物理考标》的学习和研究上,做到定时间、定内容,明确中考对各章、各知识块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设置怎样的典型性例题和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中,要指导好学生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让学生明确考点,明确要求,掌握重点,并通过针对性训练,促进“三基”内化,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
2、纠错解惑,强化训练,夯实基础,发展思维。
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病历”和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通过“设陷”来纠错,“设陷”就是要在学生的错误认识上设陷,以消除接受科学知识的障碍,“设陷”就是要在解题思路上设陷,以克服消极呆板的思维定势,“设陷”就是要在物理实验的方法上设陷,以矫正其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典型错误,拿出来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刨根求底,“自己解放自己”。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变换方式,在新情境、新角度中设置练习,进行反复训练,并及时反馈,扎扎实实把基础夯实,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二、实施分层复习、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1、分析差异,把握层次。
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的差异很大,为了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以“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为原则,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物理学习能力、潜能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界线是模糊的,呈动态变化的,允许学生根据复习情况,可以变动,实行民主,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把分层的目的、方法、设想向学生公开,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志向目标,使升学复习按着预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进行。
2、分层次复习 教学方法 ?
首先是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复习目标,确保“物理考标”的基本要求,做到“保底”不“封顶”,同时设计不同层次的复习方法、课堂提问、练习作业等。使普通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秀生“吃得好”。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 初二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
★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 新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是初中学习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下面是初二下册物理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物理学习提供帮助。
电和热
1.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铜丝与电阻丝串联,电流相同,相同时间,电阻丝阻值大,发热多。
2.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通电时间大小的关系:(课本图试验)电流相同,电阻相同,通电时间长,发出热多。
3.焦耳定律
(1)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2)写成公式Q=I2Rt,其中电流I(A),电阻R(Ω),通电时间t(s),热量Q(J).用电器的电阻一般认为不变。
(3)电流通过导体时,消耗的电能(电流所做和功)W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的情况下。
4.电热的应用和防止
(1)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加热设备.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的。
(2)常见的电热器有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等。
(3)电热器优点:①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②热效率高,使用方便.③能方便地调节温度。
(4)电热的危害:电流过大,烧坏导体绝缘材料老化,甚至烧坏,引起火灾:但可用电热来驱潮。
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的重力。公式:F浮=G排。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2.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阐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点在浸在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上,其方向是竖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2)“浸在”既包括物体全部体积都没入液体里,也包括物体的一部分体积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的情况;“浸没”指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和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都适用。
(3)“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和物体的体积V物,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里时,V排=V物,此时,物体在这种液体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体只有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则V排<V物,这时V物=V排+V露。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重力、体积、密度、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5)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F浮=ρ气gV排,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排=V物。例如:热气球受到大气的浮力会上升。
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