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物件是文学文字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国比较文学的转向分析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在它的成长之路上经历了全面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关注比较文学自身文学性问题,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实践探索历程。但回归并不是一种倒退,反而体现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良好趋势。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诸多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外开放;文学性;回归东方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之跨界色彩鲜明,包容范围之深之广有目共睹。在其开放性和国际性不断滋养下的民族交流之树日益繁茂,但学科发展中也存在着学科边界日益泛化,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思维固化以及因缺乏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立足点而成为西方理论阐释的注脚等让数问题,这使得比较文学经历了一次深刻而严重的危机。对此,比较文学走向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首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提出了中国学者应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的命题。叶舒宪也在其论文《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中谈及“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因而呈现出一种‘自西向东’方向性的改变,‘东方转向’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具有其双重颠覆性,它既颠覆著西方沙文主义的知识现状,又质疑其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和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的探寻热潮,以及对其文化价值的重估”[1]。由此可见,针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现状,学界基本上采取从东方文化与文学自身内部寻求未来发展的途径,这种“向内转”的趋势已然成为一种潮流,逆向与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等潮流沟通交流,双向疏通比较文学国际性之河。本文旨在归纳梳理转向时期的重要文献,勾画出一条近些年来比较文学转向路线。
一
中国比较文学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此时探讨重点还集中在学科建设是否具有合理性、学科的本体论究竟为何、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等一些基本搜森问题的探讨上。同时,一些民族主义者丢掷“不忘国粹,民族的就是世界世滑亩的”等尖锐命题来挑战比较文学界因年幼而暂时的无所适从。中国学派所应对的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纳法国影响研究学派和美国平行研究学派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同时,自创阐发法研究,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文学,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国际化程序。正如曹顺庆所展望的那样:“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上,他国化也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当前,如果要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对软实力的两翼———‘拿来’和‘送去’的他国化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探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规律,分析既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资源基础,又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规律。”[2]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学者的确具备开放性的眼光,在研究过程之中立足比较文学这一根本特性,可以说没有开放性,比较文学自身难以为继,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动力之源。有三位学界权威无疑促进了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对外开放性。一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带头人乐黛云先生,她提出在当前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更加关注“新的人文精神”,即以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思想为基,大力促进世界异质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共生。二是王宁教授,他在《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中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的当下,人文学者应当充分顺承这一浪潮,推动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向国际化。三是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孟昭毅教授,他在论文中谈及从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想来分析,人们企图以强调不同族群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来改变民族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连线,又以消解民族性的反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得异常强大。因此,新的族群离散与族群融合也形成了一种冲击民族的力量[3]。
他认为,一个民族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应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情结以及审美准则。而文化全球化恰恰在极力冲刷这一切,它让人们通过各种交流媒介了解他者文化,效仿他者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但是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强者的偏好以及审美准则往往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文化弱者的头脑,因而造成其学术心态的失衡,在一味学习中忘记了自己研究的立足点。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正是它敲响了比较文学开放性的警钟,学界应该反思对外开放“度”的问题,以及自身研究“质”的问题。在文化交流的程序之中,在强势的“他者”眼中,中国比较文学为欧洲中心主义所轻视,所扭曲,安门立户的阐发法不过被其当做一种注脚而非一门学派来对待。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程序中,应正视其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阐发法既然过度依赖于对文学文字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论分析,因此很容易成为西方先进理论的注脚,同时也局限了学界研究方法的创新。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当从关注自身的“文学性”转向关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特性,即文化转向。叶舒宪认为,由于比较文学具有跨语言、跨学科的重要特性,所以它能较早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形形 的理论资讯,领先于一般的学科研究,较早地把握学科探索变异的节奏与趋势[4]。刘贵珍在评论王宁新著《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时介绍了王宁本人对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之间关系的看法。王宁认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并非单纯是对抗性的关系,其间也能达成通力合作。他们认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不是对立性的,而能构成一种张力,互相推动双方的发展。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关注“文学性”,关注“经典”的做法有失恰当。因为当某些作品一旦被认为是“经典”,其中的某些杰出表达就具有了“文学性”。
而这种认定不过是特定审美情趣在读者的脑海中固化,它的背后竖立著某种具有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之墙。人们呼吁“回归文学性”,“回归文学性经典”,他们实际上是希望能退回到这面墙体之后保护自己。但是文化研究则恰恰相反,它恰恰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试图从整体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其形成过程。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必然是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而不是一个文学人的眼光看待此问题。二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泛化问题值得关注,并且有待改善。比较文学在其文化转向阶段虽然日胜一日,但渐渐脱离开了它的文学本质,从而使比较文学学科模糊泛化,边界不明。比较文学虽然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但又不是无所不包,否则就不能作为一个正统学科来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孟昭毅教授在极为认真地反思比较文学本体论意义之后,提出比较文学学者应当关注对文学文字的细读。他认为,比较文学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无论它包含的范围有多广,文字研究还是其最终的根基。离开文学的特性来谈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当代学界去反思。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也关涉到这一问题,如王志耕提出:“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其实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具有明显差别。
文化研究的物件是文化系统中文化诸要素与艺术文字的隶属关系,比较文学则是文化系统中艺术文字的并置结构关系;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基于此,比较文学应当放弃跨科际研究的属性,通过退守的形式维护其学科的完整性。”[5]这篇文章更为系统地分析了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在物件、范围、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文学应当更加关注对文学要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如此的倡导自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退守”是否就真正把握了比较文学的脉搏无论是走出去也好,退回来也罢,比较文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它发展变化的轨迹,学界需要认真体会它的“度”到底在哪里。因为比较文学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它还像个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自身的特征并未充分表现出来。
二
至于退守到何种程度,学界见仁见智。但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回归后的“文学性”有了某种升级的意味,它不仅涵盖历史与传统,而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富有人文关怀。不仅注重文字中呈现的“个体”的生存境遇,更加关注其“人类学”走向。叶舒宪在《“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中表示,原来人们关注“文学性是什么”,现在则思考“族群的种类与各自的文学性”,还有“到底哪一种文学性具有普适性欧洲中心主义标榜的文学标准是否能一直延续下去”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欧洲中心论已经阻碍了比较文学健康平衡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内部的多样性构成,理所当然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为中国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成为国外研究者转换新视角的巨大宝库。
于连的《对比较的重新思考》中谈及不应将“远东”视为一种欧洲理性的神话式反面,要研究这样的反面还要关注自身内部。这与叶舒宪提到的比较文学研究东方转向不谋而合。可见比较文学的转向趋势已经为中外学者所觉察。其实,当人们去关注比较文学“文学性”这一要素时,自然而然的会界定出“文学性”的范围。它的根基是文字,但是不止文字研究那样简单。它研究文学内部要素的问题,也关注文学研究的安身立命,发展趋势,独立地位等重大课题。简单讲就是比较文学是研究自身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而关注“文学性”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东方转向的问题”。叶舒宪认为,西方世界虽然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走上了繁荣之路,但是工业革命的成功却扭曲、异化了现代西方人的灵魂,很多人都经历了重大的精神危机,但是他们却不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治疗,因此,东方文化便成为他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解毒剂。20世纪西方哲学也同样在质疑自身传统的形而上学观。他们主张承继并发扬舒本华、尼采的悲剧意识,进而探寻东方智慧的神秘乐园,在伊甸之中寻找精神慰藉,开掘苦难之源。
这可以看做是比较文学实现其“东方转向”的外在条件。此外,叶舒宪在《再论20世纪西方思想“东方转向”》中,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方面论证了东方转向与中国密不可分。上述几种思潮已为中国学者广泛借鉴并加以运用,几乎研究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文人学者,抑或诗人理论家,都要从这几种思潮择取一二加以分析,成为注脚解读的典型现象。但是这些典型的西方思想在经历了历史的冲蚀之后,也开始转向东方,关注东方,因为东方的特质是如此的明显,蔓延范围是如此的深广,存在数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可能因为距离的遥远而被永远忽视。比较文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全面学习西方、对外开放———回归文学性———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历程,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形式上的倒退,反而体现出它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这条回辙型的流动轨迹,体现出中国比较学界在学科体系中,在如此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它仿佛一条长河一样沟通南北,跨越东西,将比较文学流动成一种国际性的学科。在交流之中不断重视自身的特性,不断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学者能够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探索钻研,共同促进比较文学之大兴盛、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宪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2]曹顺庆“他国化”: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J]当代文坛,20141
[3]孟昭毅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24
[4]叶舒宪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J]新东方,19952
[5]王志耕比较文学:在退守中得到生机[J]中国比较文学,20061
范文二: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构建思路
[摘要]自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开设以来,由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自身及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立足于教学物件的实际特点,以蒙古文学为基点,不断增强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比较研究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营造开放的课堂,是今后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
从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施蛰存教授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开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开始复兴。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进而设立了比较文学系。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10年将比较文学作为专业选修课24学时,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并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40学时。从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看,以往比较文学课程都是在中文系或外语系开设,其物件大都是汉族学生。比较文学能够走进少数民族学生课堂,让少数民族同学了解比较文学,进而培养文学比较意识方面奠定了初步基础。这对于比较文学的全面发展和演进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事情。比较文学教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在蒙汉双语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有些问题是全国所有开设比较文学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有些则是蒙汉双语专业所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丞须教育工作者反省并着力解决。
一、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比较文学教学一直是众学科教学的难点之一,从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及实践效果来看,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觉得“有点难”、“没什么兴趣”,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蒙古族学生来讲,这样的情况更为普遍而深刻。从学理层面讲,比较文学属于新兴学科又是“舶来品”,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比较文学始于欧洲,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滥觞。在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产生之初,研究的是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美国学派作为法国学派的对立面,将没有“事实联络”和“相互影响”的文学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引入比较文学领域,从而大大发展并更新了比较文学的观念,开拓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比较文学努力克服“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虚心地向先行者学习。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摸索著适合自己的比较文学道路,从而努力构建“中国学派”。然而无论是从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还是从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讲,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欧洲的、西方的。所以作为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物———比较文学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及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都需要一个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或许更加漫长,更为艰辛。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来讲,比较文学的跨界性、开放性和巨集观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这一门课程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比较文学的研究物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1]14。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可以着力从某一角度,即从某一种或两种跨界角度去研究文学关系。
对于本科生来讲,在有限的课时中,要求他们全面了解比较文学的跨界性特点,无论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还是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很难达成;比较文学研究比以往的文学研究更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广泛的内容。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看,比较文学教学难度要更高一筹。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牧区。他们一直接受母语教学,来到大学之后则改为汉语授课。蒙古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并且所学内容大致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相同,加之比较文学课程本身所存在的难度。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另外从课程设定上来讲,许多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大都安排了公共必修课,而专业必修课则一般都安排在三四年级。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对各门课程内容都有所涵盖,因此常常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学习阶段。这样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着手考研、实习和找工作的阶段,好多学生已经无暇顾及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较少,可借鉴的案例不多;适合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编写出版。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即充实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新的观点。因此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结合被施教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特殊性,可以大胆地构拟出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设想。任何理念最终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有了科学合理的理念,更应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彰显民族文学特色,营造开放课堂。唯有如此,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才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基于蒙汉双语学生实际特点,建立民族特色比较文学教学模式。“跨民族比较的根本意义在于跨文化”[1]12,“民族”才是文化的表现,不论是文化还是文学,各民族之间的差别才是极其鲜明的。因此“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应该顺理成章地划入比较文学的范围之内”[1]12。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蒙古族学生责无旁贷。因此,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蒙古族比较文学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虽说汉语水平及汉文学素养不及中文系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即蒙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这是比较文学教学的有利先天条件。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思考蒙古文学、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学好民族文学的同时,努力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储备,为比较文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首先要基于学生特点,善于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蒙、汉文学方面的优势。在巨集观上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概念,掌握比较文学基本常识的同时,还让学生以蒙古族文学为中心,比较蒙古族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蒙古族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在学生原有的蒙古族文化和文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通过将蒙古族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知识经验,从而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开放课堂。比较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比较文学教学,对授课教师来讲,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同时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搭建课程教学网路辅导站或微信教学群,有效利用该平台,上传为课堂改革教学制作的特色电子教案、微课视讯及习题、讨论题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经常性学习创造便利条件。理论联络实际,多以实际案例代替理论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将有限的课时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学生勾勒出该课程总体脉络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将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讲解同具体典范的案例相结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继而营造开放课堂。如,讲到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时,我们可以以学生熟知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和哈斯宝作为例子,谈他们对汉文化的吸收、借鉴以及创作情况。其重点在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依据现有的知识储备,来印证作家是如何对汉文学、汉文化吸收借鉴的。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会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进一步强化所学内容。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点拨和提醒,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点,有效控制课堂节奏,进而营造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初步的比较文学意识。布置小论文或提炼小提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以一篇小论文或提纲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总结提交。这将是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准备作业,学生可以主动查询资料,进一步充实知识体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激发学术研究兴趣。例如,可以选取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探讨的切入点。如,《狼图腾》**的热映,再次引起了各界对“狼是否是蒙古民族图腾”的话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话题,设定与比较文学相关的问题,如《狼图腾》文学作品与同名**之间的联络与区别,以及其他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各民族图腾的特点及图腾之间的联络与区别。最后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将所讨论话题进行总结提交。这样教师以实际生动的话题引入教学讨论中,再结合教材上的经典案例进行补充讲解。结合教学经验,组织编写蒙古比较文学教材。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蒙汉双语专业虽已开设比较文学必修课,甚至一些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也已设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授予点,但至今还没有《蒙古比较文学》一类的教材出版。纵观国内比较文学教材,其主体内容庞杂,抽象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案例分析相对较少,学生极难消化和吸收。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针对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编写的,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理解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与内蒙古地区讲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的蒙汉双语专业或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线骨干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一本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促进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势在必行。总之,在民族院校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多样性的同时,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营造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蒙古文学为基点,在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比较研究蒙古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比较文学在民族地区高校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010文学院 150
030304民俗学 15
01民俗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0社会学 ④934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01、02方向复试范围含“民俗学”、“社会学”和“民间文艺学”。书目不限。
02民间文艺学 同上
03现代民俗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712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④914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03、04、05方向复试参考书目: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4历史民俗学 同上
05文化遗产学 同上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8 本专业初试科目不考"311",专业课考"723"和"936",因此报名时报考专业必须选"文艺学"专业01方向,并在备用信息栏填写"报考课程与教学论"。
01语文教学论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察喊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050101文艺学 16
01文学基本理论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3中国文学史 ④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01-04方向围绕“文学理论”复试,书目不限
02文艺美学 同上
03中国古代文论 同上
04西方文论 同上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8
01普通语言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727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④937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围绕“语言理论”复试,书目不限
050103汉语言文字枝配学 25
01汉字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7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④937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01-04方向围绕“古代汉语”复试,书目不限
02训诂学 同上
03古汉语语法学 同上
04音韵学 同上
05现代汉语语法学、修辞学 同上 05-06方向围绕“现代汉语”复试,书目不限
06现代汉语词汇学 同上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5
0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3中国文学史 ④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所有方向围绕“中国文学史(含文献学)”复试,书目不限
02唐宋文学文献 同上
03元明清文学文献 同上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11
0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3中国文学史 ④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所有方向围绕“中国文学史(含败搭野文献学)”复试,书目不限
02唐宋文学 同上
03元明清文学 同上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21
01中国现代文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3中国文学史 ④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01方向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复试,书目不限
02中国当代文学 同上 02方向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复试,书目不限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6
01比较文学理论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3中国文学史 ④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所有方向围绕“外国文学(含比较文学)”复试,书目不限
02西方文学与中西比较文学 同上
03东方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 同上
050121★儿童文学 6
01儿童文学研究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23中国文学史 ④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所有方向围绕“儿童文学、科幻文学”复试,书目不限
02科幻文学研究 同上
050301新闻学 5
01新闻学研究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745新闻与传播学综合 ④938传播学概论 围绕“新闻学、传播学”复试,书目不限。
050302传播学 14
01传播理论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 ③745新闻与传播学综合 ④938传播学概论 01、02方向围绕“新闻学、传播学”复试,书目不限
02媒介与文化传播 同上
03编辑出版 同上 03方向围绕“编辑与出版发行”复试
参考书目:
723 中国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洪子诚
723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主编
723 中国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刘勇 邹红
936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向远
936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东方文学史通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王向远
936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朱维之等主编
936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4版 童庆炳主编
936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含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壮鹰
727 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古代汉语 北京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宁主编或王力主编
727 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李娟著
727 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基础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岑运强
937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北京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宁主编或王力主编
937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一民或黄伯荣、廖序东
此外,你还可以报考对外汉语专业,它不属文学院,是汉语文化学院。
032汉语文化学院 30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9
01对外汉语教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32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④889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 招收23人,其中包括7个推荐免试生
02词典学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32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④890专业综合二(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学) 招收2人
03中文信息处理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或732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93专业综合三(古代汉语、计算机基础) 招4人(文理工兼招),在读期间参与国家重大课题,培养目标为信息科技和产业急需的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1
01汉语史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732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④946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732 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概要》 高教出版社 伍铁平主编
732 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 《现代汉语(增订本)》 高教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
732 专业基础(现代汉语、语言学 )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著
889 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或张之强主编
889 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主编
889 专业综合一(古代汉语、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志刚主编
890 专业综合二(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学)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或张之强主编
890 专业综合二(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学) 《王欣夫说文献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欣夫
890 专业综合二(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齐鲁书社1982 吴枫
893 专业综合三(古代汉语、计算机基础)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或张之强主编
893 专业综合三(古代汉语、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张靖等编著
946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力主编或张之强主编
初试:即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含艺术学基础、英语)
初试时间:2010年10月30日8:30-11:30
考生于2010年10月11日上网(网址即网上报名网站)下载并打印准考证副本,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准考证副本,在入场前换领准考证正本参加考试。
2、复试:科目①政治理论;
②专业知识;
③专业技能(包括面试)。
考前复习参考资料
1、初试,即入学资格考试:《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政治理论:教育部高教学生司组织编写的《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复习指南》。
3、音乐专业知识(中西音乐史、和声与曲式)参考竖汪弯书目:《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 高等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曲方向音乐专业知识(中西音乐史、管弦乐配器)参考书目:音乐史部分参考书目同上,《管弦乐队配器法》牟洪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管弦乐法基础教程》 王宁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术专业知识(中外美术史)参考书目:《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中国青年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高等余闷教育出版社。
其中,中国陵握书法专业知识(书法史论)参考书目:《书法史》丛文俊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大学书法》任平主编 西冷出版社。
5、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中国工艺美术史、艺术设计理论)参考书目:《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 东方出版中心;《设计概论(修订版)》荆雷编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其中,摄影类各方向专业知识参考书目:《摄影艺术概论》夏放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大学摄影基础教程(修订版)》彭国平、张宗寿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我是北大中文系的,如果你是跨专业考中文的研究生,建议你把中文系基本的阅读书目都读一下。我把我们系的书目给你贴一下吧。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粗丛嫌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岩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郑高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献专业必修:
文字学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
教材: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
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
教材:
无
参考书: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
《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
教材: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
教材: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参考书: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
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
教材: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
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
教材:无
参考书: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
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东洋学の系谱》
文献学史
教材: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
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希望能帮到你~
社会学考研院校选择
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设有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民俗学4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甚多,本文着重介绍二级学科中的社会学,并从研究优势等方面推荐相应院校供考生参考。
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作为国内社会学学科实力最强的社会学系,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堪称第一,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社会研究方法是实力最为雄厚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的应用社会学、政策研究、社会心理研究实力也很强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由潘绥铭教授领衔的性别社会学研究可以和社会学研究所的性别社会学研究齐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主要研究优势有:
(1)社会学理论与社会转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在此研究方向上有自己的主导观念,即“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努力研究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社会进步的各种社会机制。
(2)银兆社会研究方法:该研究方向集中于中国社会的运行和社会转型,在此基础上对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个案调查方法以及社会指标与社会测量等方法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同时致力于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社会运行和社会转型的社会指标体系,用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和修订,使之成为国内重要的与骨干的社会指标之一。
(3)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以分支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社区建设、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领域。人大最早在法社会学研究中(国内)引入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召开法社会学的国际研讨会,是国内唯一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中系统开设法社会学课程的学科点。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在继承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研究主题的基础上,近年来对社会重大事件给隐搏老予极大关注,包括对突发事件中的民众心态与应对研究,以及人文奥运研究。
(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全国社会综合调查项目,是一项对社会全面系统的标准化、定期性、连续性调查项目,充分体现社会调查各个环节的技能和优势。
推荐指数:★★★★★
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盛名不虚,实力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资就是最好的证明。北京大学有深厚的社会学传统,老一辈著名的社会学家大部分在此工作过,其培养的学生已成为当代社会学界中的翘楚。北大社会学系所开设的研究方向是目前国内院校中最多的,主要包括组织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城市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女性学等。主要研究优势有:
(1)社会学理论:北大的社会学系在老一辈社会学家如费孝通、雷洁琼、袁方等灶升的带领下,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和中国社会学传统的研究是该系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特点。
(2)社会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依托北大人类学研究所的实力,该系的质性研究实力能够与社会学研究所比肩;在定量研究方面,国内社会统计学和高级社会统计分析方法通用的教材出自该系的卢淑华和郭志刚教授,在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面的实力已经不证自明。
(3)应用社会学:在人类学方法的指导下,北大社会学系在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社区研究等社会学研究分支的实力发展快速,而且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凭借社会统计学和高级统计分析方面的优势,该系的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在国内影响较大,而人口社会学与组织社会学尤其突出。
(4)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速,社区中越来越需要社会工作人员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解决社会转型中不断显见的老龄化问题。该系在女性学、老年学、社会工作等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研究、贫困问题研究有突出见解,而社会对社工人员越来越多的需求也为该方向的毕业人员提供就业渠道。
推荐指数:★★★★★
三、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是南大社会学院下属的一个系,但该系的分量不止占了该学院的半壁江山。社会学为南京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主要开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经济社会学、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优势有:
(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学理论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宋林飞、周晓虹、成伯清等教授所做工作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在社会研究方法方面,风笑天教授被学界公认为最优秀的老师之一。
(2)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领域,南大社会学系独树一帜,对此贡献最突出的是周晓虹和翟学伟教授。
(3)社会问题: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区,在先发展的优势下,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是空前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通过运用社会学与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诊断和解剖,以便对其治理。
(4)城市社会学:苏南小城镇研究是我国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长三角的城市化具有的典型性为南大社会学系对城市社会学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对象。
推荐指数:★★★★★
四、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中山大学社会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和国内多所著名大学,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尤其紧密,教师多在香港和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近二十年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师生活跃在学术研究领域,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省等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社区研究、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等方向逐渐形成特色。该系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城市与社区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特点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为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针对珠三角的城市发展,该系对此的研究受到政府高层的极大重视。
(2)人口与社会发展:依托人口研究所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实力,加上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实力,为地方建设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3)经济社会学: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自是前所未有,而对此研究的显著成果则成为该系经济社会学研究实力发展的见证。
(4)消费社会学: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对消费者、消费行为、企业行为、消费市场的研究成为现代社会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该系主任王宁教授是国际社会学学会消费社会学分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其在消费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5)劳工研究:珠三角的企业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形成广大的民工潮,对劳工的迁移和就业、劳动力市场、劳工权利保障等问题的研究极大影响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管理和发展。该系利用地理位置和学科的优势对劳工问题的研究在国内独一无二。且该系对港澳社会与人口迁移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高校无法比拟。
推荐指数:★★★★★
五、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在中国社会学的华中版图上,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所拥有的师资与取得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最显著的。其中享有声誉的研究生导师和较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有:贺雪峰教授、吴毅教授是我国农村社会学、农村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声誉的知名学者;丁建定教授在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石人炳教授关于人口社会学和老年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吴中宇教授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较高评价;雷洪教授、孙秋云教授是我国社会学界、人类学界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此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家庭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学术研究中也享有声誉,也是该系所关注的重点研究方向和新的学术增长点。
推荐指数:★★★★★
六、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是南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重建社会学后第一批建立的社会学系之一,曾为我国社会学重建及早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后续师资力量发展缓慢,近年来发展有停滞甚至滑坡的迹象,但因其雄厚的实力基础,其学科实力仍不可小视。主要研究优势有社会学理论(侯均生)、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思想与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科学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领域。
推荐指数:★★★★
七、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虽然清华大学是传统的工科学校,但高校建设时并不忽视各专业的实力建设。社会学系于1999年重建,可以认为是社会学界新增的强大竞争力。目前该系师资的特点是每位教师都有突出的学术成果,都是本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多数人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已有较大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方向在巩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应用社会学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城市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三个方向,主要研究优势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网络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福利社会学等。从该系的师资力量来看,教师的学术成就是比较高的,而且比较均衡,这样对指导学生比较有利,不会出现不同学生得到指导不均衡的情况,学生在选导师时困难不大。
推荐指数:★★★★
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为复旦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该系拥有先进的社会研究方法多功能实验室,致力于开展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经验研究,在社会思想史、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研究、经济社会学、文化与宗教社会学等领域取得了在海内外学界有影响的成果。在教学上,该系以培养社会学专业的高级人才为目标,注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并通过社会实践领会社会学作为知行之学的价值,使研究生具备同国际学术前沿对话的基础和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的能力。主要研究优势在于社会学理论与社会思想史、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研究、经济社会学、文化与宗教社会学、社会学定量研究等,尤其是关于应用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推荐指数:★★★★
九、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作为经济特区里的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已经形成了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和移民社会学等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但研究方向相对不完备。在农村社会学方面,胡荣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村民自治的研究;在社会政策方面,张友琴教授一直从事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在移民社会学方面,李明欢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跨境移民问题研究。该系的主要研究优势在于村民自治与地方治理、社会政策研究、环境社会学、移民社会学等。
推荐指数:★★★★
十、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作为中部地区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在社会学研究方面也具有很强实力。虽然师资中专业社会学毕业的教师相对较少,对其在国内的社会学竞争有些不利,但是从其他专业补充来的师资也正显示出学科背景的多样化,有利于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主要研究优势有:发展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主要代表有周长城教授)、城市社会学(围绕武汉城市圈,研究城市和城市化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城市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政治社会学(研究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模式和规律,以及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全面发展)。
推荐指数:★★★★
十一、吉林大学社会学系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拥有2个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社会发展基础理论;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立足东北经济与社会背景特点,探索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机制,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路。该系承担了大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现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基地”,产出大批科研成果,培养大批优秀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推荐指数:★★★★
十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该系社会学学科科研力量雄厚,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曹锦清教授的重要成果《黄河边的中国》为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决策以及上海市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曹锦清、徐永祥、张广利、范斌等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并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学三个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
推荐指数:★★★★
十三、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虽然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光辉覆盖,但河海大学得益于学校的水利和工科背景,社会学发展体系特色明显,这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所不能比的。主要开设移民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环境社会学、项目社会评价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优势在于:
(1)移民社会学:移民是世界性的难题,大型工程项目涉及的移民问题常常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河海大学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移民社会学研究,应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大量库区与安置区田野调查研究、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移民监测评估、移民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社会学研究。
(2)城乡社会学:伴随中国社会的转型,大量的社会学问题需要进行研究。该系教师较早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3)环境社会学: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该方向应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环境问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的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4)项目社会评价:大型工程项目涉及大量的社会学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成为工程和社会学学科都忽视的边缘地带。该系在国内率先开始项目社会评价研究,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社会影响、利益相关群体、脆弱人群、少数民族群体等进行分析,提出减少社会影响的策略,给出与项目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河海大学在发展项目中的社会学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
推荐指数:★★★★★
十四、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四川省社会学的领军院校,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该系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受灾人员心理干预恢复等社会工作成绩突出。主要研究优势有:社会心理学、宗教社会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宗教学)、应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一直以来的强项传统)、医学社会学、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研究、西部移民研究、灾区建设等。
推荐指数:★★★★
十五、兰州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由于兰州大学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考生多不考虑,以致其学科发展受到影响。但近几年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对西部社会的研究较有影响力,在西部高校中影响较大。主要研究优势有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西部农村与贫困社会学等。
推荐指数:★★★
十六、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
尽管该校社会学系建系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在社会学的若干研究方向(包括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转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等)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没有社会学博士点的院校中,该系所拥有的师资是非常雄厚的,甚至连一些有博士点的院校也自叹不如。在年轻的社会学系中,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应该是最有潜力的。主要研究优势有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转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定量研究等,尤其是法律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
推荐指数:★★★★
十七、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虽然社会学建系时间较晚,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以及农村社区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实力,该系很快在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区发展、城乡社会学、农村公共管理、农村家庭社会学与性别研究等领域崭露头角。对意欲从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农村社区研究、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考生而言,该校是最合适的选择。主要研究优势有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社区研究、三农问题等。
推荐指数:★★★★
上文从学科优势方面整体介绍了推荐院校社会学系的情况,下面以表格列出这些推荐院校的师资力量及报考情况,让考生直观链接了解。
推荐院校社会学系概况统计表
高校名称 博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
教师数目 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中国人民大学 √ √ 25 21
北京大学 √ √ 40 36
南京大学 √ √ 17 17
中山大学 √ √ 28 23
南开大学 √ √ 14 9
清华大学 √ √ 13 13
复旦大学 √ √ 14 9
华东理工大学 √ × 10 7
华中科技大学 √ × 29 25
武汉大学 √ × 17 14
厦门大学 √ × 18 13
吉林大学 √ √ 15 15
河海大学 √ × 17 10
四川大学 × × 12 10
兰州大学 × × 14 6
中国政法大学 × × 14 12
中国农业大学 × × 14 9
注:①数据来源各高校社会学系和研究生招生网站。
其实,实力强劲的社会学院校还有很多,一些特色鲜明的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社会学、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社会学等新兴研究方向,也是考生报考可以适当选择的,最主要的还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成功几率大的目标院校。
选学校。可根据地域来选,也可以按照“985”、“211”等分类来选;
进入选定学校的研扮喊睁究生院(研究生部)网站,查看招生专业,确定报考专业(可跨学科报考)。如果不跨专业报考,就查询本专业的学科设置。一级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并非所有学校都开设了以上8个学科。
看参考书目,认真备考专业课。如果学校提供了参考书目,一定按照所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备考,如果不提供参考书目,可以根据专业考试科目来选定参考书目。如考试科目为“中国文学”,那就得复习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
联系导师。如果仅是报考硕士研究生,联不联系导师关系不大,如果是报考博士研究生,必渗猜须先联系导师。
备考公共科目:英语、政治。这两个科目硕士研究生是全国联考,底子差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报一些辅导班。
关注报考院校招生信息,关注全国研究生招考信息。那时报名确认。
做好长期作战和就业的准备。考研最短也得准备一年,其过程很辛苦,要有心理准备。如果临近毕业厅岁,该找工作的还是投点简历,给自己点后路,11、12月也是招聘高峰期。
以上就是关于比较文学硕士论文全部的内容,包括:比较文学硕士论文、北师大汉语言文学考研复习资料除了参考书之外,比较好的有哪些、美术学考研考哪些专业课程,要看哪几本书呀、、、、、谢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比较文学硕士论文?】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