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校化学学院强基班”大一学生郭恒阳从小就喜欢化学,他的梦想是开发研制更好更耐用的界面材料”,用于航天和民用,像国家大剧院就用到了这种材料”。郭恒阳说: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我们遇到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难题,之所以‘卡脖子’,往往源自基础领域的薄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选择基础学科,就是这个原因。”
以这所学校为例,今年,化学学院强基班”共25人,来自21个省份,这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一届梦之队”,实力出色,除了高考成绩优异,他们中有10人曾获得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省级奖励,2人获得奥林匹克生物竞赛省级奖励。
然而梦之队”刚刚启程,议论之声就出现了。随着各高校陆续开学,强基计划”带着未完成招录”烧了冷灶”等声音不时出现在舆论场中——弃考考生多”连北大都招不满学生”很多学校只能内部消化”……
作为取消自主招生之后首个可能带来降分录取效应”的国家计划,作为面向基础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计划,它的重要性与广招天下英才的决心不言自明。首次试水,强基计划究竟是冷”还是热”?走出第一步,收获了什么,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记者走进高校,看强基”强在哪儿,怎样做强。
强基计划”是冷”还是热”
自主招生政策取消之后,几乎无缝对接的,就是强基计划”。它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起步第一年,在36所一流高校开展试点。它的要求是高考成绩加校考成绩和综合评价等,其中,高考成绩不低于85%。
进入9月,与新生开学一同受到关注的是人们对强基计划”推进情况的关注。有点出乎意料的是,强基计划”首年遇冷的论调开始甚嚣尘上,其中的主要依据是:弃考学生多”考生参加校考,却发现空荡荡的教室”一些高校开学后着手在新生中开展补录”。
强基计划”真的遇冷了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确实有一部分学校在校招时出现未满员现象,但是并不突出。某高校古文字学强基班”新生张琳告诉记者:以我们学校来说,确实少数人没有参加校考,可能有多种原因吧。但是传闻大面积弃考就不合常理了,进入‘强基计划’的都是超一流高校,这样的学校怎么可能招不上人?”
记者实地调研了北京某高校,这所学校今年计划招录150名强基”生源,参加校考的大约130人,这说明,差不多有20人弃考”了,计划暂未完成。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直接得出结论——强基计划”遇冷。然而再让我们回溯一下报名这所高校强基计划”的总人数吧,记者查阅原始资料发现,报名这所高校强基计划”的总人数是38656人,入围校考的比例高达258:
1、此刻,还能说它是冷灶”吗?
按照已经公布报名人数的高校数据,今年全国约有6000个强基计划”名额,而报名人数至少超过百万,粗略推算,一万考生中也只能挑出四五位佼佼者,这样看来,强基计划”无论如何也不能叫遇冷”,而是火热”甚至爆火”。
冷热交替”源于双保险”心态
强基计划”在前期爆火”开场的前提下,进入校考之后热度”急剧减退,各校多多少少都出现一些学生弃考的情况。为何在千辛万苦走过独木桥之后,这些考生却犹豫了呢?
在多种选择之间有所犹豫”和迟疑”是人之常情。
记者了解到,在不少省份,强基计划”的生源考分都超过了该校在该省招生投档的分数线。此刻选择权交到了考生手中,而犹豫主要来自冷门”热门”专业的比较。此前,钟芳蓉选择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对象,足见其选择不易。北京某高校化学学院强基班”学生刘颖若坦言,也许每一位拿到强基计划”入场券的同学,内心都曾面临钟芳蓉式的考验,都有冷热专业”的天人交战”。郭恒阳则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做好了为理想奋斗,坐冷板凳”的决心。
刘颖若也曾动摇过。她告诉记者,她是广东考生,父母最想让她选择的专业是师范,但是她对化学感兴趣,高中时还曾自己报过化学网课。广东是知分报志愿,其实我的高考分数是很高的。按照这个分数,我可以在同等高校任意选择一个专业,所有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我都可以上。当时我也曾想过,要不要放弃‘强基班’,再报一个更‘热门’的高校或专业,我也听过别的同学放弃的情况。但是后来我想了想,为‘强基计划’生源配备的师资都是最好的,而且专业的冷热都是一时的,基础领域基础扎实了,也许未来能走得更远。”刘颖若说。
除了专业之间的犹豫,作为考生,刘颖若认为,强基计划”遇到冷热交替”的原因还有一个,在‘强基计划’刚刚开始报名的时候没有设置条件,所有考生都可以考,大家都觉得万一心仪学校考不上,参加这个计划还有‘降几分’入校的机会,所以就蜂拥而上,但是这样一下子把‘校考’的分数拉高了,能进校考的都是高分考生,高分考生选择权更多,所以可能出现一些放弃的现象。”
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的佐证。不少学生在前期报名时出于‘备选’‘双保险’的考虑,认为多一个途径,多一份保障。按照1:4或者1:5进入校考的时候,才开始真正考虑专业的影响。这样按分数排进校考的考生未必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真正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或者有特长。所以我认为,在报名的时候就应该设置一些条件,比如看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目的平时成绩。”李立国说。
强基计划”不应只是大学的事
也许真正热爱相关基础学科的同学,在过于自由的双选中失掉了机会。李立国表示,可以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向基础学科有特长的孩子倾斜。
降分的幅度可以大一些,甚至可以降到重点线以上。但是我们要增加一些标准,比如数学专业,可以要求考生数学分数在全省前1%,这样能选出和专业真正匹配的孩子。”李立国说。
由于几乎无缝对接自主招生,强基计划”一面世,就免不了被两相比较。而记者注意到,事实上自主招生政策是人才选拔政策,但是强基计划”实则是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其重点放在了选拔之后的入校培养上,目前各学校都出台了面向强基计划”生源的培养方案,如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一对一导师制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蒙彬谈到了她的思考。明德书院有三个专业招收强基计划”生源,分别是古文字学、历史学和哲学。在资源配置、多学科协调、本硕博衔接培养上,‘强基计划’生源培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高考严格选拔之后,高校对‘强基计划’学生会持续跟进定期测评,而且测评不唯学分,考察的是志趣、素质、潜力等多方面,给学生一个安心搞学术的环境。在培养过程中,也会设置科学的动态选拔进出机制,让更适合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蒙彬告诉记者。
在培养的过程中,学院也有自己的难题。记者了解到,很多高校都面临这个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项目,除了强基计划”,还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还有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化大类招生计划。在政策的资源配置之下,计划和计划之间,这些学生是融合还是分开,师资如何区分?都是应该进一步梳理的方向。
采访的最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让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选拔出来,不只是高中和大学应该着手的事。他认为,高考指挥棒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前,浙江省在新高考赋分方面的制度改革使得选考物理的考生有所减少。近日,又有一个省份在中考方面给物理、化学科目的分值下降了20分。这样从中考开始,可能就会有一部分孩子对基础学科投入的热情减少。‘强基计划’不仅是大学的事,它是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应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揽子计划。这些,都是未来有待研究的课题。”
(记者 姚晓丹)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报名人数超百万,部分学校却出现招生未满员现象——“强基计划”真的遇冷了吗】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