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共鸣腔体是头腔为主、口腔、咽腔为次。主要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头腔、口腔三大共鸣腔体,唱中音时大都使用口腔共鸣,唱低音时主要是用胸腔共鸣。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有时在头部产生一种振动的感觉,因此人们称之为头腔共鸣。唱歌的主要声道是喉咽部以上、以下,这条声道畅通了,声音是明亮的,集中的,有了共鸣,靠前的位置也就有了。只要把呼吸与共鸣的关系摆对,打开腔体(如呵欠刚开始的状态)与深呼吸是同时发生的。有了舒服的深呼吸,共鸣腔体就打开了,唱歌很重要的共鸣腔体——喉咽腔和鼻咽腔,也就打开了。若按平常说话的呼吸状态来发声,发出的音响与说话相似。若按照演唱所需的呼吸来吸气、用气,在唱之前,呼吸有准备,共鸣腔体也有准备,保持住吸气状态,腔体随之而打开了,不需要用比呼吸更大、更多的力量去打开腔体。也就是说在吸气的同时打开腔体,吸气与腔体的准备是一回事,不需要另有动作去打开腔体。吸气、喉结下来,小舌头、软口盖上去,这些是一个动作。就用这个状态来歌唱,你所需要的共鸣也就有了。
歌唱的基础是气息,但是并不会单独地把气息拿来练,我没这样做过,而是在练声的过程中去体会。首先要分清楚歌唱中的主动与被动,思维是主动,要在声音前面,气息是被动,有关这部分,我会另外挑出来针对性地讲。
声音的产生来源于声带的震动,这是基音,歌唱基音在胸口到咽部这一段,要全力打开喉咙将这一段接通,再把这段的声音美化好。然后,送到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加以扩大,形成丰富的立体共鸣。
声音的“亮与暗”,主要是共鸣腔体的上下空间和前后空间所造成的,上下则暗,前后则亮。
若不使用混合共鸣,低音只用胸声,声音会压得发不出来;中音只用口腔共鸣,声音会“白”;高音只用头声,声音会尖。所以共鸣腔的混合运用是歌唱发声的原则。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还必须适度调整共鸣腔之间的比例,以适应唱高、中、低音的不同要求。美声就是混合共鸣声。
各共鸣腔的使用比例,主要是由口腔和咽腔起调节作用的,咽腔的伸缩性很大,尤其是舌后部与咽壁之间一定要有空间,空间越大,共鸣会越好。
任何声部的歌者都要感到共鸣腔是“空”的,声音要在空腔里出现振动感并膨胀出明亮的音色,喉部不要撑得太大,不要唱得太重。
咽腔共鸣渠道位于口腔后部,自然构成连接鼻腔、口腔、胸腔的管形腔体,是下连胸腔,上达头腔的重要共鸣渠道。
嗓音共鸣训练是靠吸气状态的深浅去调节那些容易调节的部分,即喉头、声带、会厌、舌、口、咽部肌肉等,这样硬腭、鼻腔、筛窦等其它一些不易调节的腔体共鸣也就得到了。总之,要把全部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联合共鸣。
共鸣的作用主要是扩大音量和改变音色。共鸣训练必须以咽腔为核心,使其宽阔畅通,因为它是声道的“交通枢纽”。在这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口腔、鼻腔、胸腔和头腔,这样才能最终获得全部腔体的联合共鸣,得到立体音响效果。咽腔共鸣是传统美声唱法的核心。从下到上,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要感觉是个连通的管道,声音混着气从这个管道通向头腔、咽壁像个槽,要让声音入槽。
美声唱法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支点和基础,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体共鸣中的重要作用。好的歌唱家其high C 都带有坚实的胸腔共鸣,只有在高音区加入胸腔共鸣,声音才能不用话筒扩音就可穿越大型管弦乐队,灌满剧院大厅的每个角落。
歌唱者所能控制的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共鸣器官,就是口腔后部打开的喉咙和咽腔。找到最大程度拓宽咽腔的感觉后,共鸣感会更加强烈。美声唱法正是由于突出了咽部共鸣,才避免了扁、白、散、尖、挤、抖等不良的歌唱音色,减轻了声带在歌唱中的负担,使声音灵活、松弛、饱满、亲切。许多歌唱家,特别是男中音,听起来声音没有力度,没有宽度,缺少戏剧感,主要原因在于咽腔打开不到位,缺乏咽腔共鸣。
胸腔共鸣要始终贯穿整个音域,这极其有助于上下声区的统一,并把低音的浓暗音色带到高音,把高音的明亮音色带下来到低音。
美声唱法所强调的“全方位共鸣”,主要是咽腔带动胸腔与头腔的联合共鸣,要求两者之间,特别是喉部没有任何阻碍。让不间断的纯元音毫无阻碍地从喉咙这个敞开的大通道流向头部,就会产生丰富优美的共鸣效果。
鼻窦共鸣包括额窦(眉骨以上)、颌窦(鼻头两边)、蝶窦(太阳穴)和筛窦(两眼内角)四对共鸣。这些都是鼻咽腔共鸣所能波及的地方,要努力把它们打通,使它们在气息的作用下充分振动起来。要寻找并保持鼻腔“空”和鼻咽腔“阔”的感觉,使声音顺利通向面罩或头腔。
用医学的角度来解释,会清楚得多,大家可以摸一下自己的脸,对照图上的位置,大概就能了解各腔体的位置了。
所有的共鸣腔都要扩张有力,才能产生铿锵有力的音响。钢管吹出的声音之所以比木管响,而皮管几乎吹不出声音,就是因其腔体的硬度不同。加强腔体的打造比强化呼吸要重要得多,而后者往往是危险的。
所谓好的口腔状态,主要是指软腭和颧骨的高状态和舌后部的低状态。这样,口腔后部的容积会大,共鸣效果会好。用这种状态说话,音量也会大增。所以针对软腭与咽弓肌肉的扩张伸展锻炼,可增大口腔容积,丰富共鸣。方法是练习打哈欠和软腭升降,咽肌向后扩张和收缩。
吸气、喉结放下、小舌和软口盖上抬、腔体打开这些都是歌唱起音前应同时完成的动作。在这个状态下,歌唱所需要的共鸣,基本上就有了。
只有当共鸣腔体全部扩张,才能唱好弱音。弱音是以头腔共鸣为基础的,而不是靠来自喉咙和颈部肌肉的压力。尝试弱音训练之前,要先掌握大声歌唱的能力和技巧。
强音和音量的获得主要依靠共鸣,同时取决于腹背部肌肉的使用和气息压力的增大。腹背部张力越大,声音“振幅”就越大,力量就越强。低喉位上打开喉咙,已成为获得共鸣、扩大音量的最有效手段。
歌唱时要找感觉,若用强力发声,则会失去泛音(overtone)。为使泛音共鸣增多,喉肌、颈肌应适当放松,气息控制力度也要相应减弱,吸气不要过满。
鼻腔共鸣是音波透过软口盖在鼻后部产生的振动
声音能否致远,在于音色是否干净,音束能否集中。鼻腔共鸣能够过滤声音杂质,能帮助集中音束,能减轻声带负担,有助于获得高位置头腔音色,使声音高亢,富有厚重感和穿透力。
对每一个元音来说,喉咙发出的声音都应有一个完全协调一致的位置。当歌唱者找到这个位置后,尽管共鸣腔的形状会随音高相应改变,但声音位置却不能变。
良好的共鸣效果,取决于坚实的横膈膜支持和正确的发声位置。要通过气息支持寻找每个人最佳的字声结合点或最佳的明亮共鸣点,这是一个协调统一发声的自然结果。唱法不同,“力点”前置与后置就不同,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也自然不同。
共鸣点的主要位置分别有:咽腔小舌后;胸腔口里;口腔上口盖的硬腭处;鼻腔上方脑门的眉心处。每个人都有其最好的共鸣点,要用不同的元音去努力找到它。
嗓音安放就是在面罩上,在咽腔中,在胸腔中分别都能感到的嗓音。这些位置的分别训练既是控制嗓音的手段,也是不同风格和方法的表现。
软口盖可用做共鸣调节,唱高音时,想着“吸”的感觉,软口盖就会自动抬起,音越高越要上抬。
没有焦点集中的声音传不远,往咽腔里集中再向上反射最好,直接往前集中到面罩也可以,但不可形成鼻音,不可失掉口腔、咽腔和胸腔的共鸣支持。
声音的支点越往下落越好,落到横膈膜以下,要让声音在丹田、腹腔内滚动起来、颤起来,感觉声带好像长在腹腔里。美声的声音支点能落在中山装的第二个钮扣上,对一般的学唱者就足够了,但对具有更高要求的歌唱家来说则应张嘴落到第三甚至第四个钮扣(横膈膜)。支点越深,音域越宽,共鸣腔体就越大,气息支持就越足,发出的声音就会越雄浑,越具有震撼力。
如果歌者或听者感到满口满嘴都是共鸣音时,其发声一定是有问题的,那是因为没有好的声带闭合和胸腔掩盖,没有充分的咽腔共鸣运用,没有字声结合点。一般而论,传统美声这个点在咽腔,现代美声在面罩,中国民歌在口腔硬腭。
“往前唱”的共鸣核心及字声结合点都在面罩,“往后唱”的共鸣核心及字声结合点都在咽腔。好的歌唱家根据曲目不同或根据自己的发声器官及上下呼吸道在演唱前的状态,可选择运用“往前唱”或“往后唱”的不同方法,也可结合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调节前后共鸣的比例,但在同一首曲目中,字声结合点是要保持一致,不可上下乱变。
传统美声要唱在咽腔,唱在喉咙深处;现代美声要唱在面罩,唱在眉心或唱在两颧骨上方。两种方法都要把腔体唱大,把身体唱大,把头腔唱大,把声音唱出去,要唱在体外,要始终保持鸣响的芯(ring)。
高位置的声音是各腔体打开和坚实横膈膜支持的产物。
建立正确声音概念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找到声音的高位置。从高音到低音的转换要在高位置上进行,并在全部音域中保持头部共鸣腔的运用。高位置的声音是竖而圆的,具有飞扬性的,具有相当音量的,有声音色彩变化的,它的发声支柱是气息的力量。
训练中要求找声音的高位置就是找头腔共鸣或面罩共鸣,要想象有什么东西在那边,你的声音一定要送到那里去。嗓音安放,即元音安放的关键是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让所有的共鸣器官同时参与工作,要感到能够把胸声放到头声上和把头声放到胸声上,做到上下统一、松通自如。
找声音的高位置是建立正确声音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位置,就是要在共鸣腔里找到高、中、低音域里每一个音的最高点,每一个音都要具有相应的共鸣色彩。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送的,歌唱者可以任意凭感觉把音波或声音传送到不同的高音位置。一般说来,有头腔共鸣的声音就是有高位置的声音,但高位置的声音并不意味着都是高音。
要获得好的声音质量并形成声音的共鸣高位置,需要加强咽腔的扩张和口腔后壁的积极活动,否则声音就会不集中、散、扁平、没有穿透力。
高位置的声音是软口盖抬起,下腭落地,咽部打开,鼻腔和头腔打开,有“拱顶”感、有气息支持的集中而富有共鸣的声音。声音的高位置就是把气推送到上共鸣腔。
无论什么音高,声音都应从高位置发出,在嗓音的任何一段上,都要能听到头腔的共鸣。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应注意:充分的腔体打开,坚实有力的气息支持。
中低音区演唱时,声音要以胸腔、咽腔、口腔共鸣为主,反射到面罩或头腔,不可混浊,要有点,要有亮音,不可“满口腔都是声音”。
中声区是由几个不同的共鸣点串连起来的,即:眉间鼻梁、上腭、下腭、牙齿、颧骨等。发音时,鼻咽腔、口咽腔、头腔和胸腔的共鸣几乎是等量运用,感到嗓音器官仿佛是在纵向延伸。
“集中声音”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个概念对中低声区的训练会有一定的帮助,但用在高声区往往会被误导,会事与愿违,越想着“集中”,声音反而会越挤越堵。要想着去找声带的轻机能状态,想着在最高音处向两边打开,把声音抛出去
软口盖越高,鼻咽越大,嗓音中的鼻音音响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再高的音也要挂上胸声,要带有一定的胸腔共鸣泛音,再低的音也要挂上头声,要有高位置的头腔泛音,这样声音才会上下统一,不脱节。
要特别注意母音形成的方法和位置,不同的母音是在咽腔改变长短和咽喉下部改变形状的情况下形成的。打开咽腔和鼻腔,抬高软口盖都可以帮助母音的共鸣在高位置产生。
靠前追求共鸣的明亮度,属现代派;靠后追求共鸣的浑厚度,属传统派。好的嗓音共鸣,全身都响,前后都有,可根据不同歌唱曲目自行调控前后共鸣比例,但共鸣点要明确。
在腔体上下前后充分扩张灌满的基础上,把声音往前推送至面罩,带动头腔一起共鸣,声音既有后坐力又有致远力和穿透力。
在从喉咙到丹田、腹腔全部打开灌满的基础上,再把声音往前、往上送到面罩,其整体混合共鸣的声音效果则会大不相同,但这却是多数美声学唱者所普遍欠缺的。
现代美声字声共鸣着力点在鼻咽腔里,也有“靠前点”和“靠后点”的追求和调整,“靠前”接近鼻腔,“靠后”接近鼻咽;传统美声字声共鸣着力点在咽腔,也有“靠前点”和“靠后点”的追求和调整,“靠前”就是在后牙和软腭之间,“靠后”就是在舌根和后咽壁之间;中国民族唱法字声共鸣着力点在口腔硬腭,也有“靠点”和“靠点”的追求和调整,“靠前”齿龈和硬腭之间,“靠后”在鼻咽和软腭之间。
1. 头腔共鸣训练方法
用打“哈欠”时的吸气状态, 笑肌微提, 将嘴唇轻轻闭上, 上下牙略分开, 口内略呈“0”型状, 舌根放松, 软腭上提, 用平缓的气流冲开声带发出带“m”音的哼鸣声, 音量不宜过大, 并将声音延长哼唱, 尽量使声音的集中点和着力点往前、往上, 好象声音发自鼻腔后部的上方。
这时, 嘴唇有“麻”的感觉, 同时眉心及周围的骨面应有明显的振动感觉, 说明初步掌握了哼鸣方法。
2. 注意事项
哼鸣要轻柔、气息要均匀, 相关发声共鸣器官要适当放松, 集中精力想象发声的位置, 使大脑中有一个准确的高位置声音概念。
3. 自我检验方法
在哼鸣延长声音时, 将嘴唇轻轻打开, 音色特性没有明显变化, 说明哼鸣发声位置正确。若打开嘴唇时, 音色立即起明显变化, 说明发声位置不集中或发声位置在咽喉部。
4. 纠正方法
认真按照打“哈欠”吸气时的动作状态练习, 注重软腭的提起和咽喉腔的打开两个中心环节, 使声波顺利通过喉腔在咽腔以上集中振动。
5. 自我检测方法
在唱“mi (咪) 、ma (妈) ”延长音时, 用手指将鼻孔口堵住, 这时若鼻孔内没有气息受阻现象, 声音仍保持不变, 说明头腔共鸣正确, 若鼻孔中有气息受阻现象和声音有明显变化, 说明有鼻音, 应及时纠正。
头腔共鸣的功能:
第一, 共鸣最重要的创造功能是共鸣扩展音响。原因是基音音响和轻微的声音是从发声带发出来, 没有来自人体发出的共鸣腔出来的共振, 这就不可能便其共鸣扩展开来, 然而就没有了声音的美化。
其实, 来自人体本身的先天的生理素质而发出的声音是为创造共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第二, 共鸣能够支持高音功能。在本文提到音高功能, 就是高音的意思, 美妙的高音是声乐艺术美追求音色与音质美的必备条件, 要想在声乐表演中能发挥到极致, 就必须要具备有一个有魅力的高音。
高音是一个有旋律和曲调的高潮, 是激情鼎沸、音响宏亮的“制高点”, 在起伏跌宕的旋律音高变化中, 能够把音响推到“至高点”的顶峰, 那该是声腔美的胜利。
第三, 共鸣能够调节声区的功能。不一样的共鸣声区就有着不一样的音响特色, 普通的高音是通过头腔和口腔而发出的, 而胸腔发出的则是中音和低音。
在高旋律的高低音变化中, 可以分别以不同声区为主要共鸣点, 仍然也要有主有辅, 使之融为一体, 让共鸣既有音色的区别又有统一的协调, 从而使音色富于变化。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高音共鸣腔体有哪些】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