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胡钰
多年来,文科似乎成为大学里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之一。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无论是在创建“双一流”的征程上,还是在实现大学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上,人文社会科学所提供的滋养都必不可少。近期,多所高校对文科院系进行调整,发力文科建设。大学推动文科振兴,意义重大,不仅是为了文科的发展,而且能有效促进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那种以为文科振兴会忽视理工科发展、忽视科技人才培养的认识是片面的。对于文科振兴与科技人才培养的关系,要有全面的认识,要从科技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来把握。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战略视野的开拓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具体内容与重要动力,看待科技发展不能脱离人类的视角、文明的视角、历史的视角。16世纪的意大利是近代以来全球第一个科学和人才中心,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当时的科学大发展,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等一大批伟大科学家都是基于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基于思想文化大解放的时代背景和需求发现了许多科学新知。
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科技知识的传递,而且需要培养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科技史演进、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从大学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往往从科技史入手是基础的出发点,而服务于社会进步是落脚点,把握好这两头,科技人才的成长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相反,如果不具备历史视野,不了解社会需求,只能是单纯传承、复制已有的某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就很难把握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更难以找到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
从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时代发展需要来看更是如此。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这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洞察时代趋势、把握国家需求的战略视野,不能仅仅在封闭的专业圈内“自循环”,更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体从小学科发展中受益的“自娱自乐”。大视野才能产生大突破,大突破才能产生大人才,对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来说,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基本规律。大学文科的振兴,可以打开青年科技人才的历史与社会视野,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对专业学科发展规律与自身成长方向的认识,其显著效应是内在而深刻的。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或者创新能力不高都不是成功的科技人才培养。从人类近代以来伟大科技创新者的特质来看,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并善于在不同学科间打通、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无疑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特点与共同组成。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创新往往源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从以猜想为始的形象思维,经由大跨度的联想思维,到以论证为终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显然,大学文科的振兴,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的学科熏陶,可以防止青年学子陷于单一学科中、单一思维习惯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理解当代创新的概念,从其提出者熊彼得开始,就强调不能把创新仅仅等同于单一的技术概念,而是要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换言之,只有技术转化为社会的应用才能成为创新,仅有技术的发现只是发明而不是创新。对当代科技人才来说,只有培养更复合的社会知识、经济知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基于社会与市场的科技成果产出。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价值伦理的坚守
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巨大的,特别是各种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社会景观。在以技术驱动为突出特征的当代社会,如果不对技术发展的基本规范进行把握,就可能带来技术滥用,扭曲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伦理研究等愈发成为大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科技在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许多国家的科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过度重视理工科而忽视文科的现象,对科学的理解简单理解为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此,在本世纪之初,日本学术会议发表了题为《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声明,批评了这种狭义的科学概念,强调了文科的独特作用:“人文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为研究对象,必定要考虑人们的动机和价值判断。因此,无论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乃至循环型的社会,还是在生命科学中面对克隆人、转基因食品、产前诊断、基因个人信息等问题,无论是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光与影,还是处理现实社会的各种纷争,在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性方案时,都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事实上,大学不仅是应用型知识的生产者,也应是人文型知识的传承者,前者解决有用性问题,后者解决有益性问题。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应坚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才能为人类文明传承与社会福祉增加提供更加完善的知识与人才。从一定意义上看,大学的文科振兴也是在过度重视理工科情况下的一种“纠偏”,有助于超越片面的“文理二分法”,克服“理科有用、文科无用”的偏见,实现知识生产的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复合。
文科振兴关乎科技人才人格完善的实现
大学文理分科的现象是在19世纪才逐渐清晰的。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只有“有用之学”(神学、法学、医学)和“自由之学”(博雅教育)的划分,没有文科、理科之分。之所以出现这种学科划分,主要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的出现,技术引领了产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成为历史进步的主要驱动力,而人文则主要保持对技术的反思或约束,成为与技术愈发不同的学科。
在文科、理科划分出现后,理科始终占据人才培养的优势地位。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个人收入来说,理科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始终占据着更多优越性,在中国也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语。但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科技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进而导致只“成才”而不“成人”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中出现大量能力问题、性格问题、价值观问题等现象。在20世纪中叶,梁思成就敏锐地发现这一现象并发出了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的呼吁,希望青年学生关注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打破文理分科,实现全面发展。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美国许多大学开始推动“通识教育”,希望改变人才培养中理工科过强而人文社会科学过弱的问题。
进入当代社会,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显著力量,也成为青年学子投身的学科领域,这时也出现了许多能力不健全、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引发普遍关注。为此,许多大学都进行了学科、课程等方面的调整。因此,文科振兴对于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让人格更加完善、性格更加健全、情感更加丰富,进而实现人的健康成长。
大学文科振兴的现象是回应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自觉行为,也是推动大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中国在新时代新征程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形成的良好创新人才成长生态,必将为中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高中分科现阶段有3种方式,分别是:文科/理科,新高考3+1+2,3+3模式。
分科当高中学生在高一学期结束或者高二学期开始的时候,会被要求选择某些特殊关联性科目作为高考科目,这些科目会被重点要求学习参加高考的水平测试,同时也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这就是分科。
高中分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影响着高中的一些学习方式,还有就是高考成绩作为大学的录取标准,也让很多人产生了疑虑,同时选取的科目也影响了以后的大学专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所以对于高中分科一定是慎之又慎。
文科/理科文科/理科,这是一种传统的分科方式,从1977年高考恢复便有了文理分科,对于大学的专业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现在选择文科理科,不仅要根据孩子在初中所累积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科情况,还要根据以后的就业方向进行判断,是选文科还是理科。选择文科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语言类,艺术类,教育等等,而选择理科的方向,更多的是工科,理科等方向。文科包括了政治,地理,历史,理科则是物理,化学,生物。
新高考3+1+2新高考3+1+2,他的选择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三门主科是必选的,然后再从物理和历史这两门科目中选择一科,然后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选择两科。也被称为物理类和历史类,他和原来的文科理科有相似处,但是对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来说,也有了更多的选择。3+1+2的实行也就影响了以后专业选择的一些情况,因为某些大学的某些专业对于高中选科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些如果有计划和打算的家长一定要做好准备。
3+3模式3+3模式,这是现目前有一部分地区实行的高考模式,它的选择方向和3+1+2有相似性,都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基础上面选择三科,但是它不分物理类和历史类,所以选择搭配种类更为丰富,所以对于以后的专业选择也就更为复杂。
近些年,时常能看见一些对于大学教育、专业设置、学非所用的质疑。今年,由于“硕士送外卖”的话题,一些社交媒体再度引发了关于“学历贬值”“读书无用”的热议。
一旦聊到所学的专业,迎面而来的就是再熟悉不过的就业偏见。学土木工程的,毕业是去工地搬砖吗;国际经济与贸易呀,下回能不能帮我出国代购;学计算机是去当码农,学物流是送快递,学考古是去盗墓,学心理学一定会读心术……人们常常发愁,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参与《国家宝藏》的策划工作,通过“明星+文保专家+博物馆”跨界的综艺形式,激发了观众对考古和文物的兴趣,让博大精深的国宝“圈粉”众多青少年。
北大公众考古方向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生,他的个人公号“挖啥呢”致力于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
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80余名医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参与中国防疫翻译,撰写科普临床推文,协助患者上报信息、登记住院。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学生陈兆兰,发现家乡水果外运时常因路途遥远发生腐坏,经济损失不小,于是和同学进行反复实验,成功研发出一种安全性高的果蔬常温运输保鲜剂,使得流通损耗降低60%,获得了2件国家授权专利。
学以致用的例子比比皆是,知识当真无用吗?事实上,知识不仅“有用”而且不止于“有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胡军教授在《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一书中发出了“知识主义宣言”:
我们正处在从传统的产业社会逐渐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崭新阶段。知识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是社会变革的新动力,并且成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
胡军教授在北大博雅讲坛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能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迅速地传播和全方位地普及,以至于在那些发达的国家中知识正在或已经成为支配甚或主宰社会、世界的力量或要素。
在知识社会中的经济基础是知识,知识社会中的政治基础也是知识,知识社会中的军事也必定是以知识为主导的军事。知识社会中其他一切也无不如此。总之,在知识社会中一切都决定于知识要素能否得到充分而广泛的运用。
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知识系统,谁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真正代表,谁就能够代表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求和方向。如果谁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宰作用视而不见,那么他们终将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他断言,未来的社会可以称之为知识社会。知识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新的原动力,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不断走向繁荣和富强,我们要加强知识的研究,要积极提倡知识主义。
01
求知是人的本性
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是由知识的性质决定的。胡军教授从知识的性质和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这两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1、知识的性质与人的本性
如果认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知识仅仅是工具或手段,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这样的看法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求知就是人的本性,更是人区别于其他种类动物的本质属性。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之,物之理也。”认为人具有的认知本性更为根本。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头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求知是人的本性。”无疑,人是伦理的存在,是道德的主体。但是,人必须首先是求知的主体,他具有求知的本性和能力。人的各种美德都必须建立在理性的知识之上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苏格拉底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著名命题。他认为,勇敢是和自信一致的,而自信是建立在认识之上的,所以知识是其他一切美德的基础。一个人所以是节制的,是因为他知道,节制比之不节制,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幸福、快乐和较少的不幸、痛苦;他之所以是正义的、虔敬的、智慧的,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罪恶只能来自没有知识。就这样,苏格拉底把人的道德建立在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之上。
苏格拉底
当然,人的理性是有限度的,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度的,所以结论也就是,人的知识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有边际的。我们不可能穷尽关于宇宙的一切,而且宇宙中的绝大部分或许有可能不是我们人类所能够认知的。
但是,人类本性中天然就具有一种冲出有限、越向无限的冲动或本能倾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此种冲动或本能倾向源于人求知的本性,以有限的知识来追求或认识无限,其手段或方法本身也是认知性的。
2、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1)知识是今日社会“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充满着剧烈变化的世界之中,一切看上去似乎格外地混乱、格外地无序。但在这混乱与无序之中却显示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事实,这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极其迅速的传播。知识已渗透传播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将其触角伸展到未来世纪之中。
2)知识将引发新的社会革命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加尔布雷斯的理论不断地得到来自不同的学术领域的学者的回应。一时间,以“知识”为核心范畴来描绘、分析现代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以“知识”来构想未来世纪的社会总特征成为一种特别受人青睐的时尚。如在80年代,日本学者堺屋太一的《知识价值革命》一书就是运用了“知识价值”一词来描绘未来社会的总体特征。而且他把即将到来的未来社会干脆称之为“知识价值社会”。“知识价值社会”是由“知识价值革命”引起的。
3)知识作为新的资本形态
由于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全面渗入,现代的经济生活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随着服务及信息行业在发达国家中的增长及制造业本身的电脑化,财富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尽管那些投资于落后的工业行业的人仍将工厂、设备以及财产目录这样一些“硬资产”视为决定性的因素,但那些在急速增长的最先进的行业中投资的人却依赖于完全不同的因素(知识或信息)来保证其投资效益。
总之,知识是现代经济,特别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另外,随着知识信息通过越来越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电视媒介、电话通信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不但经济出现了飞速的运转,而且也加速了政治变革的速度。任何人想要通过封锁、控制来推迟民主的实现,实行专制统治,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02
知识是权力、是财富、是资本
更是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全方位渗透已使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将发生愈益巨大的变化。知识在现代及未来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是培根所始料未及的。
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已不仅仅只是如培根所说的空泛的力量,它也是权力、是财富、是资本,更是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动力。于是,知识也就成了全球范围内的K因素(知识在英文中为Knowledge)。如果我们要在未来的世纪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取得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宰权,要求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掌握和创造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并努力将这些新的知识系统尽快地转化为可精确操控的技术。
知识理论不只是引领着工业革命的历程,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不只是口号或标语式的表达,那么就得上升提炼成为知识理论体系。此处所谓的知识理论当然指的是经过周密思考和系统论证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的知识理论体系。
文明发展的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正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西方,学者们对于法治和民主政治理论的研究逐渐地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体系。他们充分讨论了人性、人的自然权利、自然法、财产权等重大的社会问题。他们也曾深入而系统地讨论如何通过契约建立政府、如何管理政府等重大的理论问题。斯宾诺莎、笛卡尔、培根、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就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和详细充分的论证,分别就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当时及以后的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西方现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美国被看成是依托洛克的《政府论》中的社会契约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
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大问题,中外学界对此有过较多的讨论。英国学者李约瑟组织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就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但令很多人困惑的是,既然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领先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在15世纪后就突然不行,且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呢?
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
1953年3月初美国科学史家斯威策曾写信给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询问他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看法。爱因斯坦在给他的回信中是这样说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他没有明确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是委婉地指出中国似乎没有西方所谓的科学发展应具的两个要素。他所谓的形式逻辑体系,其含义是说以逻辑理论方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各种知识理论体系。知识理论就是现在所谓的科学(science)。而他所说的实验技术(technology)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实验技术必须以相关的知识理论为基础或依托。
正是知识理论与实验技术的结合才催生了18世纪后的多次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在此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与多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知识理论体系与实验技术的结合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峡谷。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古希腊的抽象的逻辑理论体系与意大利人的实验技术之间就相隔了近两千年。
03
分科治学的过去和未来
知识理论创新如何才能实现?
分科治学曾在人类历史上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就最为鲜明地说明了分科治学巨大的历史作用。
在过去的10年中,信息以数亿倍数增长、传播和淘汰。知识与信息淘汰或增长的速度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世界的性质。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知识与信息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就是,过于琐细的分科设置只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精知识系统的专家,但绝对不可能出现知识创新人才。
早几年美国一些大学提出了跨学科交流的创意和计划。无疑,这样的创意和计划是符合学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新趋势的。但在中国高校,由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却无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关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科设置及构成。
因此现在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遵循的仍然是早期传入中国的过度的分科治学的原则。这样的学科设置至多只能培养知识面狭窄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这样的学科设置必须逐渐改变。
同样,教学模式不应是灌输式的,而应是对话式的、讨论式的、启发式的;要注重过程式的教学模式,不要过分强调结论或结果。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事物的惊奇感或好奇心。
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分科治学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各学科间的界限。
此种学科综合的目标就是以知识理论体系为基础来综合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文科与理科、理论与技术等;强调相近学科即人文学科(文史哲)之间的融合,可以考虑将这些相近的人文学科放进一个大学院的体制之内;突出文理之间的交叉,强调文科学生要自觉学习一门自然科学或科学史;理科学生也应该学习文科知识;重视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如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音乐、绘画等本就与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有着天然的关系;促进理论研究人员与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与学术会议的投入与资助;提倡设置与建立跨学科的学会;加强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等。
但是强调跨学科研究不是完全否认分科治学的重要性,更不是说要回到传统的完全不分科的思维模式上去。分科治学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各种深入系统的知识体系,才是未来跨学科交流与创新的基础。舍此,绝对不可能有任何思想或知识体系创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相应的分科治学,也就不可能有学科之间的综合与创新。
谈一谈你怎么看待知识社会的到来?
你觉得大学专业设置如何突破局限实现创新?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究真求道: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哲学省察
作者:胡军 著
一位北大学人对于人类未来文明进程的研判与忧患意识。
2020年也就是明年将是大文大理考试的最后一年,从2021年开始的高考将执行新高考.因为专业分组的不同,全省将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有文科和理科两个分数线,而是一种分科组合对应一个分数线,并且一般来说一种分科组合里只能选择这个分科组合里对应的大学里的专业方向,从原则上说,有些专业对于某些分科组合从原则上来说,哪怕你高考分数再高也是不能报考的。
下面简单将大学专业所要求的分科中必须要有的科目列举下,仅供参考。
1.分科组合里有物理学科可报的大学专业
理论与应用力学、海洋科学类、电子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物理学、材料科学类、工程力学、机械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学、航天航空类和武器类。
2.分科组合里有化学学科可报的大学专业
核工程类、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化工与制药类、生物科学类、应用化学、地质学类、林业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医学技术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3.分科组合里有生物学科可报的大学专业
生物工程类、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环境科学类(生态学等)、医学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森林资源类、草业科学类、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环境生态类、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水产类。
4.分科组合里有历史学科可报的大学专业
考古学、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政治学科、民族学、地理学科、历史学、世界历史、汉语言文学、文物保护技术。
5.分科组合里有政治学科可报的大学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类(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等)、经济学类(金融学、税务等)、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历史学类、教育学类、工商管理类、社会学类(社会工作、家政学等)。
6.分科组合里有地理学科可报的大学专业
气象类专业、地图测绘类(卫星遥感、GIS专业)、水利水电类、城市规划类、酒店管理类、旅游类、地质勘探类、资源管理类、地理教育类。
具体选专业时除了考虑自己将来的大学专业规划外,还应该结合自身相应各科的学习成绩、兴趣、志向等综合把握,切忌头脑发热,仅凭一时冲动。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忽视的是,一般来说理科类组合可选大学专业比文科类组合要多一些,而对于纯文科来说可选的大学专业就少得多了。当然不排除有个别特殊大学专业是要求纯文科(或纯理科)的。
那么对于偏理科类中选物理的学生来说,物理和数学基本可以算是理科组合中最难学的学科了,毫不夸张的说数学和物理学得好的同学基本就成功一大半了!那么对于一些对数学和物理实在不开窍又没有兴趣的学生推荐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读一些数学和物理类的科普读物来激发兴趣,很多物理界的牛人不是一开始物理就很牛,而是某一天接触了某个人、或是遇到某本书就突然激发出了兴趣,从而开发出了自己内在的巨大潜力而进步得一发不可收拾,终成世界级顶尖人物!
对于物理来说推荐大家看看近期网络上红极一时的“世界上公认最有效学习方法——费恩曼学习法”的主人公费恩曼所著。领略下这位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的独特教育方法。
对于数学类的推荐大家看看让杨振宁先生开始喜欢上数学的经典著作,刘薰宇先生的《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
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多,可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某个人的一句话或是在对的时间读到的一本对的书。抓不住也许会一辈子平平凡凡、碌碌无为,而抓住了也许从此就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考研定目标学校的独门技巧!
缺锌不止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和身高,但缺锌就可以随意补锌吗?
开发出右脑的巨大潜能你就是下一个超级天才,清华北大不是梦!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万象观察|新时代呼唤“文科振兴”】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