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虑大学专业选择什么好的时候,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们都会考虑到考生本人的性格因素,看看自己孩子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期望能找到最合适的选择。可统计了解,很多家长关于内外向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做出的选择也大大限制了孩子的长远发展。今天高分号就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内外向性格在做大学专业选择时的侧重点。
内向和外向性格各有优势
其实很多家长对内外性格的特点存在一定的误解,流行文化中,为了便于传播,内外向性格的内涵被大大简化了,比如内向的人通常被塑造成了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被动沉闷,缺乏沟通技巧的负面形象,所以大部分家长给孩子填志愿时都想通过后天的选择加以规避。其实,这种刻板的看法对于选专业没有太大的帮助,没有认识到内向的实质。
心理学中,内向和外向型性格的分界线并不是体现在是否擅长跟人交流这一方面,而是体现在他们从哪里获得心理能量,以及习惯于把这种心理能量释放到何处。跟人交流只是这种能量涌向不同方向的结果。内向的人习惯于从内部获得能量,独处的时候更容易充满活力,喜欢沉思默想,沉浸于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外向的人习惯于从外部获得能量,跟人交往互动才会让他们更有活力,喜欢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事务。外向型的人以他人为中心,体内就像有一个小雷达,不断地扫描外部环境中的信号,而内向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体内也有一个雷达,习惯于调成自己喜欢的内在频率。比如同样是去图书馆学习,内向的人主要是想躲开寝室里面嘈杂的环境,外向的人则是因为寝室没人,想去图书馆等人多的地方待着。
正是因为这种获取心理能量方式的不同,他们发展出了不同的能力,外向的人总是向外求,练就了一身跟人沟通交流的本领。内向的人向内求,练就了一身敏感谨慎自我愉悦的本领(其实内向的人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也可以侃侃而谈)。两种性格自有优势,就看我们能不能遇到或者找到能发挥各自优势的环境了。
如何确定孩子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上面这些科普旨在消除大家对于内外向性格存在的刻板印象,总而言之这两种性格没有高下,只有不同,周围也有足够的欣赏和接纳这两种性格发展的外部环境,家长不需要太焦虑。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确定孩子到底是内向和外向呢?如何能选择一个跟性格比较匹配的学科和专业让孩子扬长避短呢?
先看第一个问题,如何确定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如果孩子的性格特点比较典型,看了上面的科普,平时对孩子观察比较仔细的家长应该很快就能够确定孩子的性格类型。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内外向性格可能并没有那么显著,以上科普部分的描述还不足以做出区分,高分号整理综合了如下几个题目(如果父母对题目中涉及到的方面了解不够拿不准,可以直接跟孩子沟通确定),大家可以对照着看看:
1.哪种方式更能让孩子精力充沛,是与人交往互动还是一个人独处?
2.哪种方式更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先采取行动,再考虑遇到的困难;还是三思而后行。
3.喜欢成为人群中的焦点还是喜欢做自己?
4.喜欢同时做几件事还是喜欢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5.迷路时很容易向别人询问还是会自己探索,实在没办法了才会问路?
6.身边总是有很多朋友还是只有少数几个密友?
如果上述题目的答案选择前面的比选择后面的多,那就是偏外向,如果选择后面的比选择前面的多,那就是偏内向,内向条目选择越多内向性格越明显。
内向的孩子如何选择专业?
确定了孩子的性格类型后再来看看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主要有两点建议:
如果孩子的性格是极端内向(就是基本相处个半天就能看出来),同时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那选择专业的时候需要慎重,尽量选择一些跟孩子性格比较匹配的专业。比如内向的话高中就选择理科(或者物化生的选科),填志愿时选择理工科专业,未来对口就业不太需要跟人打交道和互动的专业,已经选择了文科的学生填志愿的时候尽量选择财经类,文史研究,档案管理等偏财会科研的专业和就业方向,总之一个原则:以后学习就业的方向不要偏离孩子的性格过多。
如果孩子的性格并不是特别典型,家长也没觉察到孩子有明显的性格偏好,只是发现孩子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一般(其实绝大部分孩子都是这种状况),那选专业的时候就不要太在意内外向这个标签,在这个维度上可以佛系一点。对于那些适应能力特别强喜欢挑战自己的孩子,同时家庭条件不错兜底能力强,家长甚至可以在填志愿阶段选一些跟孩子性格偏好相左的专业,去到一个更丰富的环境中,切实地感受不同性格的冲突,完善性格方面不太擅长的一面,最后由孩子自己做选择:是选择顺从自己的性格还是挑战自己的性格。说到底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的是试错空间,家长干预太多反而容易让孩子失去主见,这可比选错专业更让家长头疼。
最后,很多家长在帮孩子做选择时总是唯恐选择不当耽误了孩子,其实,帮孩子做选择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理解孩子,学会放手,信任孩子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期望通过一次选择解决孩子面临的所有的人生难题。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性格内向的人适合选怎样的大学专业】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beimuxi@protonmail.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