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2024-11-16 23:45:01  阅读 544  评论 0

摘要: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6所试点高校陆续发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项高校招生改革试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建立健全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机制。强基计划”和此前的自主招生有何区别?家长和考生如何判断是否适合强基计划”?各试点高校今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6所试点高校陆续发布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这项高校招生改革试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建立健全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机制。

强基计划”和此前的自主招生有何区别?家长和考生如何判断是否适合强基计划”?各试点高校今年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有哪些亮点?

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记者梳理各试点高校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现,数学和物理并列成为开设高校最多的招生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等31所试点高校开设了数学”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电子科技大学等31所试点高校开设了物理学”或应用物理学”专业;其次是化学和生物学,分别有26所和24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随后则是哲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开设高校均在15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依托作物育种和动物育种这两个生物育种发展方向,新增了种子科学与工程”和动物科学”两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此举是为响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指出,强基计划”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的学科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任正非先生曾多次谈到,华为公司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靠的是华为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和120多位化学家。”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认为,强基计划”将招生范围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瞄准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通了国家急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个阶段。

去年以来,部分自媒体和培训机构把强基计划”称为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自主招生2.0版本”,并开展相关培训辅导。对此,陈志文说:‘强基计划’首先是一个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其次是选拔计划。培训机构在招生宣传中把‘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作类比是误导,‘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是给具有学科特长的‘偏才怪才’提供一条特殊的招生通道,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降分照顾,但学校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陈志文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强基计划”多是贯通培养且不能转专业,一旦选择就决定学生未来近10年的学业发展道路,不喜欢基础学科的学生千万不要因为社会培训机构宣传的降分录取”而盲目报考,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这一观点也得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琨的印证。阎琨和她的团队长期关注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对拔尖人才成长数据进行长期追踪,目前已对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的多名强基计划”在读学生开展了访谈。

阎琨指出,自主招生政策的招生与培养两个环节一直缺乏衔接,所录取的学生难以获得与其学科特长相匹配的个性化培养。此前的一系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则更多聚焦人才培养环节,缺少向选拔环节的延伸。在她看来,强基计划”超越了招生考试制度的定位,将人才的招生环节和培养环节相衔接。为保障选拔和培养的一致性和针对性,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都规定学生原则上不能转专业,破格录取的学生只能进入与其特长相对应的专业。

招生标准没有降低,选拔人才宁缺毋滥

如何报考强基计划”并被录取,是家长和考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了解,强基计划”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其招生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二是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前者主要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试点高校按在各省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入围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最后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进行录取。

后者仅面向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主要指在高中阶段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5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任一科目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其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

全国决赛二等奖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这些在某一学科有特别兴趣和突出才能的考生,绝不是靠培训机构教出来的。普通考生没有必要走捷径,因为捷径根本走不通。请广大家长和考生放心,‘强基计划’评价一名考生的指标是多维度的,但录取标准并不会因多维度考核评价而降低。”陈志文说。

谈及今年强基计划”招生办法的新变化,多位试点高校招生办负责人都表示,招生总体稳定,只对个别细节进行了技术性调整。

例如,各高校普遍扩大强基计划”入围高校考核的比例,去年一般按招生计划的3到4倍划定入围人数,今年则普遍将比例调整至5到6倍。对此,阎琨建议尽可能放宽入围校测的招录比,使更多拔尖学生能够在校测中接受综合评价考核,以降低犯弃真”错误的概率。

再比如,各高校普遍在高考后出分前增加考生确认”环节,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入围学校考核测试资格。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瑞表示,此举将有助于减少盲目报考行为,给真正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考生更多机会。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2020年招生遇冷”声音,使得一些家长和考生在今年报名时有所犹豫。一位北京考生的家长坦言:听说去年有的高校招生计划都没有完成,基础学科咋就这么不吃香呢?”

教育学者艾萍娇指出,长期以来,一些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着追求热门”和钱景”的功利导向,择志”色彩鲜明的强基计划”对于这种导向而言是一种扭转,但扭转并不会一蹴而就。她指出,强基计划”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和决心,选拔真正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

陈志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强基计划”全部报名人数超过30万,最终录取约6000人,录取比例不足2%,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数据是最有力的回答,‘强基计划’招生并没有所谓的‘遇冷’,而是因为高标准严要求,筛选掉了很多不符合标准的考生。退一步说,‘强基计划’本质是一个培养计划,入学招生只是其生源通道之一,普通专业的优秀学生在入学后也可以参加相应遴选,加入‘强基计划’。”陈志文说。

探索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强基计划”既是招生改革的试点,更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记者注意到,各试点高校在招生简章中都对强基计划”的培养环节进行了重点介绍,普遍采用单独编班,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强化交叉与通识教育,提供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强基计划”五大书院,其中日新书院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致理书院负责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探微、未央和行健3个书院则分别对接化学生物学、数理基础科学和理论与应用力学3个专业方向,且均设计了理+工”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在浙江大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强化科教协同育人,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科教协同和学科交叉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张瑞用三个一流”概括北京理工大学强基班的培养特色:一流的师资水平、一流的学习条件和一流的学术环境,强基计划”专业的学生将享受到更优的师资配比、更好的教学科研资源,学校还会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王琳媛告诉记者,4+4本—博模式是该校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将打破专业的边界和学制的壁垒,学生在大四可以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学业优秀的学生能获得免试直升的资格进入到博士阶段深造,并在4年内完成博士学业。

此外,多所试点高校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阶段性考核与动态进出机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考核小组将依据学业成绩、课外研学情况、综合素养、学术导师意见等综合考核,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学生应退出强基计划”,转入该专业或相近专业对应的普通班级继续培养;同时新生入校第一学年后,也会在普通班学生中选拔适量优秀者进入强基计划”。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后,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尽管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亮点颇多,但有关专家仍提醒,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仅是教育一家之事。这既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生办法和培养方案上给予政策的支持,也需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形成合力,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基础学科人才吸引力不强的问题。

由于基础学科就业不明朗,学生进入项目之后不能转专业,加之培养周期较长等现实性因素,一些有突出天赋的学生可能就此对‘强基计划’望而却步,这一点是不能回避的。”阎琨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创新顶层政策,根据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出口环节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强基计划’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任重而道远。要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光靠‘强基计划’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教育领域的小切口。要想撬动起更大的社会变革,还需要规划、财政、人社、科技等多部门协调合作,加大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切实提高基础学科研究人才的待遇和地位,全社会一起守护这些天才少年们的报国之心。”陈志文说。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news/196731.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555秒, 内存占用2.02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