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是什么族的乐器

 2024-11-12 14:12:01  阅读 467  评论 0

摘要:月琴是一种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使用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它从阮演变而来,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月琴的基

月琴是一种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使用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它从阮演变而来,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月琴的基本介绍

月琴,汉族弹拨 乐器 ,起源于汉代。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月琴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月琴的乐器介绍

月琴是什么族的乐器

月琴起源于阮。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

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 琵琶 。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是:“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可知,当时的阮长三尺五寸。汉时称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在甘肃麦积山石窟 浮雕 和敦煌北魏 壁画 上,均能见到它的造型。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种乐器。在 三国 (吴)青釉瓷仓陶塑上有其图像,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和江苏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都能见到阮咸演奏的图像。唐武则天时(684年—701年)称其为阮咸。《旧唐书·音乐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所弹如此类,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

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月琴的形制与阮相近,后来逐渐变化。到了清代,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琴杆缩短为琴颈,演变为现代的式样。

月琴的地位说明

琴颈较短,音箱为木制圆形,也有八角形的,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音梁中间有两个音柱支立。四根弦,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

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与京胡、京 二胡 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音域约两个八度。

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 故事 的气氛。亦是少数民族劳动之余、夜晚自娱、讴歌心声的乐器。云南少数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云南月琴种类很多,以“镇南月琴”最著名。“镇南月琴”制作精细, 历史 悠久,音色清脆。镇南就是现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县。“镇南月琴”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品位音阶与琵琶大致相同,一般为四弦,也有两弦的。琴身多楸木板做成,也有用闪片板(薄松木材)的,讲究的还有用楠木做的。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小伙子们抱琴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活灵活现。

月琴既是兄弟民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有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弄,犹如万马奔腾。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

月琴的演奏说明

月琴的定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民族音乐定弦CFCF另一种是戏曲音乐,定弦为首调定弦#C、#G,主要弹京剧音乐,无论什么音都是作为(3)来弹。月琴的演奏技巧很丰富,但通常右手为弹、拨、撮、长轮、扫弦等方法,左手为推、拉、揉、移指等方法。

月琴右手演奏的基础是:弹、拨、撮、轮称为“基本功”。其方法为右手食指与拇指紧握弹片,手腕与小手臂形成45度,利用手腕的力量弹到佛手的上前方琴弦,反复弹拨,弹拨力度均匀,切记不要弹强、拨弱。待右手基本熟练后,配合左手。左手的方法是用拇指把住琴颈,其余四指分别用指尖弹在品上,记住要用指尖稍前的部位。手指抬起时不能过高、太高,影响速度。另外,还有推、拉、移指等方法。初学者可以从音阶练习开始训练,从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由慢到快,反复练习,要求达到旋律流畅,音符均匀,每个音符均带有颗粒状。

音阶练习熟练后,可以进行移指练习,爬音练习,这是演奏乐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另外,演奏乐曲时要把握乐曲中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变化来进行处理,弹与拨的力度与幅度如用法不准确就会破坏作品的涵义。例如:月琴独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奏引子部分。这就不能用简单的弹、拨手法来处理,而是要用长轮,并且控制音量,因这首乐曲此时的引子部分是表现淮海大战前夕的宁静。

月琴右手方法之一的扫弦,也是演奏乐曲中常用的方法。例如:《百万雄师过大江》引子部分结束后突然弹出强烈的和声,此时演奏方法为扫弦,乐曲表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强大攻势已开始,要注意扫弦不是可以乱用的,一定要和乐曲内容相吻合。

“撮”分为正撮,反撮。正撮为弹拨三次,反撮弹拨四次,例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一段音乐。这一段音乐的演奏,右手腕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弹出的乐曲没有冲击力,也谈不上音色颗粒状。

反撮的方法用得就普遍了。例如: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柯湘的一段唱“乱云飞”,唱到心情沉重的时候就用反撮。正、反撮在京剧音乐伴奏中经常使用。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正、反撮,左、右手一定放松,随着乐曲的变化会碰到高难度的跳把位,如按品的位置太紧,是会影响音色与速度的。

月琴是什么乐器

月琴是中国的一种乐器,起源于阮。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7年),这种以“弹”和“拨”为主要演奏技法的乐器,一般称为琵琶。据东汉史料《习惯》记载,阮当时身长三尺五寸,中文称为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在甘肃麦积山石窟的浮雕和敦煌北魏的壁画上都有它的形状。秦越自晋代以来一直在民间流行,大约自唐代以来一直被称为秦越。陈芳《乐书》云:《圆而长,上有四弦十三针,似琴徽,制于阮咸,晋》。到了秦朝,月琴已经和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单,琴杆短,音箱圆,在各民族广为流传。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在19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二战期间,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恢复。20世纪50年代,秦越被制成宽颈秦越,长67cm,十八至二十四支,固定弦G,d1,g1,d2,一个范围G-C4。尼龙被钢丝缠绕着。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长杆秦越,长度为80厘米。绑定字符串下移,增加了字符串代码,30个,固定了G,c1,g1,c2字符串。

什么是月琴,是怎么样的?

月琴,中国拨奏弦鸣乐器,由阮演变而来的弹拨乐器.流传于汉、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于独奏、合奏及歌舞、戏曲、说唱表演的伴奏. 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亦是少数民族劳动之余、夜晚自娱、讴歌心声的乐器。云南少数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

月琴

版权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月琴是什么族的乐器】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原文链接:https://www.yxiso.com/news/172317.html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院校搜的目标不仅是为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更是成为每一位学子梦想实现的桥梁。我们相信,通过准确的信息与专业的指导,每一位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迈向成功的未来。助力每一个梦想,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beimuxi@protonmail.com

Copyright © 2022 院校搜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BEIMUCMS 3.0.3

页面耗时0.0870秒, 内存占用2.01 MB, 访问数据库22次

陕ICP备14005772号-15